安全管理网

文化人谈安全文化

  
评论: 更新日期:2012年06月02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罗云:
        安全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她包含的对象、领域、范围很广泛。也就是说,安全文化的建设是全社会的,具有“大安全”的意思。但是企业安全生产主要关心的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安全文化与社会公共安全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我们要从更大范畴来认识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范畴可从三个角度划分:
        1.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从文化形态来说,安全文化包涵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精神层,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是安全文化的制度层,安全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物质层。
        安全观念文化主要指决策者和大众共同接受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安全价值标准,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和提高安全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的基础和原因。当前我们需要建立的安全观念文化是:预防为主的观念;安全也是生产力的观点;安全第一的观点;安全就是效益的观点;安全性是生活质量的观点;风险最小化的观点;最适安全性的观点;安全超前的观点;安全管理科学化的观点等,同时还有自我保护意识;保险防范意识;防患未然的意识等。
        安全行为文化指在安全观念文化指导下,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在现代工业化社会,需要发展的安全行为文化是:进行科学的安全思维;强化高质量的安全学习;执行严格的安全规范;进行科学的安全领导和指挥;掌握必需的应急自救技能;进行合理的安全操作等。
        安全管理文化是企业行为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放在专门的地位来探讨。管理文化指对社会组织(或企业)和组织人员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和作用,它集中体现观念文化和物质文化对领导和员工的要求。安全管理文化的建设包括从建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端正法制态度,到科学地制订法规、标准和规章,严格的执法程序和自觉地执法行为等。同时,安全管理文化建设还包括行政手段的改善与合理化;经济手段的建立与强化等。
        安全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形成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条件。从安全物质文化中能体现出组织或企业领导的安全认识和态度,反映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哲学,折射出安全行为文化的成效。所以说物质是文化的体现,又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物态文化体现在:人类技术和生活方式与生产工艺的本质安全性;生产和生活中所使用的技术和工具等人造物及与自然相适应的有关的安全装置、仪器、工具等物态本身的安全条件和安全可靠性。
        2.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文化是针对具体人来说的。对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一般说有五种安全文化的对象:法人代表或企业决策者,企业生产各级领导(职能处室领导、车间主任、班组长等),企业安全专职人员,企业职工,职工家属。企业法人的安全文化素质强调的是安全观念、态度、安全法规与管理知识,不强调安全技能和操作知识。不同的对象要求不同的安全文化内涵,其具体的知识体系需要通过安全教育和培训来建立。
        3.安全文化的领域体系。从安全文化建设的空间来讲,有安全文化的领域体系问题,即行业、地区,企业由于生产方式、作业特点、人员素质、区域环境等因素,造成了安全文化内涵和特点的差异性及典型性。因此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需要出发,安全文化涉及的领域分为企业外部社会领域的安全文化,如家庭、社区、生活娱乐场所等方面;企业内部领域的安全文化,即厂区、车间、岗位等。例如,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有针对行业内部(民航、铁路等)的安全文化建设问题,也有公共领域(侯机楼、道路等)的安全文化建设问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工程系教授毛海峰:
        究竟什么是安全文化,什么不是安全文化,企业到底怎样搞安全文化?现在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恐怕将来也难以完全取得一致。在我国,存在着广义的安全文化和狭义的安全文化之说。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是广义文化概念的延伸,其范畴涵盖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各个领域,很难在实际工作中把握。我比较赞成使用狭义安全文化的概念,即把安全文化限定在人的精神和素质修养方面,将安全文化看作一种人们对安全健康的意识、观念、态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
        在学术研究上可以把范围放宽些,而在应用上应该把安全文化和安全技术、安全管理三方面分开考虑。现在很多企业推行安全文化只是将现有的安全管理体系转而用安全文化的概念进行包装,并没有抓住安全文化的实质,没有形成安全文化的体系,没有理解安全文化的真谛。国外企业安全文化涉及两个概念:一个是“safety culture”,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安全文化”;另一个是“safety climate”,可以称做“安全气候”或“安全氛围”。前者更宏观些,后者是前者的“表现”,是微观的。
        发达国家有的行业企业安全文化应用得很好,像核电工业、陆地运输、民用航空以及英国的石油化工、澳大利亚的矿山等领域。我感觉国外的安全文化注重实用,而少理论,其中实用的很重要的一种手段就是对行业、企业的安全文化进行评估或评价。对企业安全文化制定出评价标准,看你达到哪个级别了,就知道该企业安全文化处在怎样状态,这就使安全文化从务虚的圈子里走出来。要搞好安全文化的实践和理论,应该用系统的思想研究我国的企业安全文化评价系统,使企业在建设安全文化时有章可循。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金磊:
        古今中外,人类一直在同灾难的抗争中前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后的“核安全文化”为世界开辟了工业安全文化的反思新路,而《中国安全文化研究与探索》一书的出版及前劳动部部长李伯勇等人的大力扶植,才使得安全文化理论体系在中国创生并有今日之发展。我以为,安全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关键点在于不要就“事故论事故”。
        SARS让我们演习了一次灾难应对,不能不承认,我们太缺少准备,经历了茫然、无措、正视、反思、调整到逐步镇定,这是一个痛苦的安全文化建构过程。SARS是场灾难,它让我们重塑忧患意识及大安全观。传统的安全观多以抽象的国家安全为中心。而安全文化“以人为本”的新安全观则认为,国家安全与人的安全绝不应对立,相反却是高度互补的。没有人民安全,何来国家安全?国家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即保护并促进人类安全,本末不可倒置。
        SARS灾难呼唤行政与制度的安全文化重铸。国务院在仅仅20天之内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在相当短的时间内使“抗非”纳入法制化轨道,使行政与制度的种种欠现代化行为统一到应急的安全文化新层面中。文化的重铸在危机开始时并未突显,这反映了长期以来社会上一些思维惯性与惰性,事实上也是我们以乐观主义为主流的文化习性的写照。危机就是危机,有专家将其描述为软危机,既然是“软”的就不构成灾难,这分明是一种危害更大的自欺欺人的文化习惯。
        “抗非”中体现出的责任与关怀,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安全文化的人性化重铸。应该说,由于全社会安全文化教育不够普及,公众中发生一定程度的恐慌算是灾难事件中正常的初步反应,但由于灾难本身及公众复苏的希望,人们的“人情味”开始变得浓郁,全社会增加了一种对生命价值更深切的理解,这是安全文化的警策性作用。灾难及减灾过程所具有的深层意义需要做出文化阐释及精神总结,使之成为一项真正的精神资源。
        北方交通大学运输学院副院长肖贵平:
        安全文化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和其他行业不一样,因为交通行业是每个人都要涉及的,涉及面广,管理起来难度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车辆和道路的增加给交通安全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现在出现的交通事故大多是违章违规,给交通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安全问题是人的行为习惯问题,深层次说,是人的观念、意识问题,说到底是整个社会的安全文化素质问题。
        讲个故事,我们学校有个外教,他在北京街头看到大家都在违规,感到非常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国的安全文化程度还不高,安全还没有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需要,大家还没理解遵守规则既为别人好,也为自己好,更为全社会好,文明程度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学校的研究生有的就是在职的交警,上课时我给他们讲安全文化,他们觉得在工作中很有用,但也感到困惑,交警只能管司机,行人还管不过来,这就需要在全社会倡导安全意识。
            交通事故已经同战争、疾病、自然灾害一样,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事故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管理不当、道路设施不齐全、机动车安全性能差等,但绝大多数事故是因为违反交通规章造成的,即人的原因。去年交通事故造成10万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0多亿元人民币。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必须深入持久地进行,使预防工作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都把交通安全纳入社会发展战略计划,形成了一整套交通安全教育体系,建立了良好的交通秩序,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只有从幼儿到老人都调动起来,才能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