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强化安全监察力度。安全管理部门要依据国家有关安全法规、标准的规定。加强对起重机械的安全监察。因此,一要对起重机械制造资格进行安全认证,对其生产的起重机械产品进行安全质量监督检验,安全质量不合格的起重机械产品不得出厂,把好起重机械产品制造的安全质量关;二要对从事起重机械安装、维修的企业实行安装、维修资格的安全质量认证,不具备从事起重机械安装,维修能力的企业,不得承担起重机械安装,维修业务,把好起重机械安装、维修的安全质量关;三要把好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检验关。对新安装的、大修的、改变重要性能的起重机械进行特殊的安全技术检验、经检验合格并发给使用合格证后方准投入运行。对在用的起重机械进行定期(每两年)的常规安全技术检验,未经检验合的起重机械不准继续使用;四要对起重机械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进行严肃处理。
2、建全各项规章制度。要建立和建全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岗位责任制,起重机机械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起重机械司机、指挥作业人员、起重司索人员(捆绑吊持人)安全操作规程,起重机械安装、维修人员安全操作规程,起重机械维修保养制度等,要分工明确,落实责任,奖罚分明。此外,建立一整套法律、法规、规章、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在体制上建立安全监察网络,从起重机械的设计、制造、安装、改造、重大维修、使用、检验检测和监督管理重要环节上进行有效监管。例如:中国的起重机械制造许可制度;《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于2003年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2003年6月1日实施;《起重机械安全监察规定》作为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的一类立法计划,初步完成了起草工作,在全国广泛征求了意见,争取2005年底完成,并正式发布实施,本规章将对条例做进一步的细化和补充。再者各个省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比如珠海市政府在1993年实行了《珠海市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办法》(珠府[1993]30号)。
3、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强化安全培训教育。各级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刻认识到以人为本首先是以人的生命为本,从关爱和珍惜每一个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出发,从维护和保障每一个工人的合法权益着眼,高度重视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问题。一是各地要认真开展起重机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工作,推行岗位任职考核制度,将安全生产责任切实落实到关键岗位和关键人员。例如:《起重机司机安全技术考核标准》中对起重机司机的培训、考核和发证工作做了规定;《起重吊运指挥信号》对起重机司机与其他作业人员的联系作了规定,统一了各地区、各行业的指挥信号。二是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机械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地情况,组织开展对输出和输入的机械使用和驾驶等劳动力的安全培训,切实提高其安全素质。三是要加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切行落实《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6067—85)、《起重机司机安全技术考核标准》、(GB6720-86)、《起重吊运指挥信号》、(GB5082-85)等。
4、建立起重机械设备档案,完善技术资料。起重机械设备安全技术档案是设备安全状况的原始记录,是管理部门制定规章制度,分析设备的安全状态、安排检修计划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建档是起重机械设备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达到对起重机械设备监控的一种有效手段。起重机械设备档案包括:设备出厂的技术文件;安装地点;起用时间记录;日常使用、保养、变更,检查和实验记录等;设备、人身事故记录;设备存在的问题及评价等等。
5、加强起重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力保资金到位。维修,保养是起重机械设备能否保持后续生命力,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起重机械工作人员要“四会”,四会即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企业应根据不同情况,对起重机的保养状态进行检查评比,开展竞赛活动,这对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保证安全生产是有重大意义的。设备维修应注意以下问题:(1)维修更换的零部件应与原零部件的性能和材料相同。(2)结构件需焊修时,所用的材料、焊条等应符合原结构件的要求,焊接质量应符合要求。(3)起重机处于工作状态时,不应进行保养、维修及人工润滑。作为使用单位的领导,应高度重视设备的维修、保养,在设备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把资金投入到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中去,做到细水长流,以确保使用设备创造剩余价值。
6、严格遵守起重机械设备使用、操作要求。 起重机械设备在使用中,要尽量避免发生故障,尤其是预防事故损坏(非正常损坏),即指人为的损坏。造成事故损坏的主要原因有: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或麻痹大意,或违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保养规程;机械设备保养、维修不良,或运输和保管不当;施工使用方法不合理和指挥错误;气候和作业条件的影响等。必须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措施,严加防范,随时要以“五好”标准予以检查控制,即:完成任务好、 技术状况好、 使用好、保养好、安全好。 只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技术规定,就能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