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基层的单位。班组员工既是企业完成安全生产各项指标的主要承担者和实现者,也是生产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受害者。随着“两个转变”的不断深化,电网建设不断加快,管理组织形式日趋扁平化,班组已经成为电力企业控制事故的前沿阵地。建设班组安全文化,培育安全理念,增强安全意识,营造安全氛围,规范安全行为,夯实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是减少各类事故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什么是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
我国学者曹琦教授认为,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电力企业安全文化是指为了确保电力企业和电力客户的安全,企业的大多数员工尤其是与电力安全生产相关的员工,在生产中所共同遵循并体现出来的关于安全的群体意识、安全行为规范以及相关的安全环境。
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由安全理念、安全机制、安全制度、安全措施、安全氛围等组成,分为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三个层次。物质层位于最外层,是为了保障正常的电力安全生产和供应而制造的各种设备、设施,如安全帽、安全带、安全标志牌、安全宣传专栏、安全培训教室等。制度行为层是指和电力安全相关的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培训考核制度、安全防范措施、安全操作规程等。精神层是指对电力安全理念的认识和接受。通过营造“关爱生命,遵章守纪”的安全氛围,使班组成员产生安全感、认同感、归属感,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转变。
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过:“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建设国际一流企业”的奋斗目标,安全工作是公司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第一工作、第一效益、第一责任”。班组和班组成员是贯彻落实的最基层,因此,在班组倡导“关注安全、珍惜生命、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尤为重要。
2009年以来,加强企业班组建设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班组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同志对此做出重要批示:“班组建设是企业的基础性建设。国资委部署央企加强班组建设,意义重大。希认真抓、长期抓、抓出成效。”电力企业的发展和服务关系着国计民生和各行各业,点多、线长、面广,班组也多,以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为例,截至2009年底,共有班组5867个,班组员工达54439人,约占员工总数的51%。
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可以引导和启发班组成员的价值观、信念、情感、道德等方面精神力量,营造健康的工作氛围,提高班组成员的安全意识,规范班组成员的安全行为,推进“创建先进班组、争当工人先锋号”活动开展。通过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增强班组安全生产的凝聚力、控制力、协调力,使班组成员自觉做到“关爱生命,告别违章”,以“零违章”保“零事故”。
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
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以提高员工素质为第一保障,以满足客户用电需求为第一要求,以保护员工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为第一目标。通过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规范安全管理,落实安全措施,变上级要求为自觉行动,巩固安全生产局面,实现安全生产长周期。如何抓好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下面五个方面着力。
(一)健全安全机制,规范作业行为
安全机制和规章制度体系是一种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有效地控制事故、实现安全生产良性循环的管理手段。建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保证、监督、教育培训、检查评比体系,形成具有强大内聚力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用制度文化之力规范班组成员的作业行为。建立健全反违章长效机制,开展创“无违章”班组活动。做好班组劳动保护和职业卫生工作,保障员工在生产劳动中的安全健康。用“三铁”(铁的制度、铁的面孔、铁的处理)反“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杜绝“三高”(干部高高在上、员工高枕无忧、规章制度束之高阁)现象,坚持“四全”(全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保安全,实现安全生产“三控”(可控、能控、在控)。
(二)培育安全理念,增强安全意识
国家电网公司从夯实“四个服务”基础出发,提出了“相互关爱、共保平安”的安全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引导员工树立“关爱企业、关爱他人、关爱自己、关爱家庭、关爱社会”的理念,以人员、时间、力量的“三个百分之百”保安全,确保电网安全、员工平安、企业稳定、社会和谐。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关键在人,人的安全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安全生产的具体工作,因为,供电设备的缺陷、作业环境中的事故隐患,要依靠人及时发现和处理,而人的行为又受到思想意识的支配。关爱员工,就要从保护生命、关心健康做起,使员工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这既是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安全文化的首要目的,也是对员工的基本要求,更是员工家庭和社会的基本愿望。
(三)强化安全教育,提高安全素质
员工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企业的质量,提高员工素质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动力和归属点。坚持安全生产工作“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不断完善培训机制,积极贯彻培训规范,加强职业安全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员工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开展师带徒、技术讲课、事故预想、反事故演习、计算机仿真模拟培训等活动,提升班组成员岗位技能水平。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技术交流等活动,营造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因地制宜,运用理性灌输、情感启迪、案例剖析、活动熏陶、心理调试、电化教育等方法,提高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营造文化环境,建立安全秩序
营造安全文化环境有利于班组成员养成自觉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积极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营造实现“零事故”安全目标的舆论环境,营造“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责任的舆论环境,营造实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宁听骂声、不听哭声”的安全纪律舆论环境,营造“遵章光荣、违章可耻”、“严是爱、松是害、出了事故坑三代”的安全道德舆论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宣传、安全征文、安全演讲、合理化建议征集、危险点排查、“现身说法”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让班组成员认清“安全源于警惕,事故出于麻痹”,认识到发生事故对己、对人、对家庭、对企业、对国家不利的道理,做到“我要安全,我讲安全,我懂安全,确保安全”。
(五)分析员工心理,保持良好心态
安全生产的“人、机、环境”“三要素”原理之首就是人,人是安全生产好坏的关键所在。海因里奇法则揭示,各类事故发生因素88:10:2的规律,即100起事故中,有88起纯属人为,有10起是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只有2起是所谓的“天灾”难以预防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难掌握的要素,而研究表明,事故当事人在发生事故时往往出现精神状况不佳,注意力不集中,身体疲倦等“不在状态”等情况。毛泽东同志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时,应注重分析员工的心理因素,帮助其克服不良心理与心态。一方面,要克服非理智行为的心态:心理疲劳、错觉、侥幸、麻痹、逞能、挫折、过于紧张等;另一方面,要克服事故过程中不正常的心态:无知、懒惰、马虎、急躁、蛮干、恐慌、盲目自信等心理。在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中,重视心理强化,运用心理定式,培养认同心理,激发模仿心理,利用从众心理,化解挫折心理,从而培养员工平时健康生活、阳光心态;工作中居安思危,正常操作时心静如水、心灵手巧;事故处理时临危不惧,有条不紊。
(作者单位:高坪供电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