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西安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探究

  
评论: 更新日期:2018年05月23日

摘  要
    一直以来,城市社区通过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建立合作,作为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的基本单元,利用社区资源等方式,在传统的公共安全管理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社区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公共安全管理中极为重要。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个别访谈及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详细阐述了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相关概念等基本理论,以西安为例,系统分析了我国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推进城市社区安全建设的基本方案建议。文章主旨为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的基础性研究,希望本文结论及建议能为政府出台的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相关政策提供借鉴。
    关键词:1.城市社区,2.社区公共安全管理,3.智慧社区
    目   录
    一、绪论
    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社区作为社会管理中的基本单位,所承载的功能是十分巨大的。社区安全既是城市发展和稳定的基本前提,也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它反映着整个城市的和谐文明程度,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89 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第一届世界事故和上海预防会议,在会议中社区安全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来,来自全球共 50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一同发表了“社区安全宣言”,宣言中强调全人类在保持自身健康及安全方面都享有平等权利。此后,世界卫生组织经过几十年的推广实践,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在其他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并且在各国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发展不断加快,城市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中国几十年来城市化进程地不断加快,城市与农村之间人口流动异常频繁,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在不断地推进,城市人口以及城市规模都在急剧膨胀,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屡次发生,城市的安全与稳定也受到很大的挑战。在《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一个突发性事件高发期,尤以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最为突出,建立和完善符合国家规定的现代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已成为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一个亟待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城市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例如: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贫富差距的日益加剧,人口流动的频繁,突发事件隐患的逐渐增多,疏远的社区人际关系,越来越高的犯罪率等等,这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大障碍。随着社会转型,党和政府对社区公共安全越来越重视,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发展已经列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且在各个城市中也逐渐开展社区工作者的公开招聘,并已经花费大量财政经费解决社区工作者的福利待遇。任何一个社区都是一个规模不等的小社会,是整个大社会的不同程度的缩影,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每位居民的切身利益,无论对于一个社区本身或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社区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而城市社区在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等许多方面,具有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优势,不仅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是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平台,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的稳定与发展离不开社区这个基础单位。
    文章通过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研究对社会进行典型调查,从微观研究和探讨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及同类社区的共同特点。通过社区研究,人们还可以了解某一社区的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和建设。在城市社区组织管理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树立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新观念,探索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新途径和新机制,对于促进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理论深入研究,完善城市管理组织结构,提升城市的安全保障水平都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社区安全管理这种模式最先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社区发展比较早,社区自治组织完善,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也逐步成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人们用这种模式来预防和减少伤害。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长时间的实践,这种模式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的社区安全管理理念。
    美国社会历史不长,但它的经济、政治等领域在国际上都处于独特的地位,美国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早期移民众多,分布广泛,信仰各异,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会造成的众多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所以它面对的来自各个方面的公共安全威胁挑战更加严峻。美国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是:美国政府非常重视本国公民的安全素质,有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并且美国社区公共安全发展志愿者队伍比较早,规模也比较庞大,有明确的组织结构,较为完善的规范制度,并且已逐步形成了职责明晰的综合性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和危机应对系统。这些特征都是保障社区安全必不可少的要素。
    日本的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在明治维新以后逐渐形成了交番、驻在所制度,到目前,其实行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这种制度主要是在市区繁华交叉路口设立警察岗亭来处理应对突发事件为主要内容。日本值得我们借鉴的是日本把公共安全建设的重点放在了警民关系上,强调建设和谐的警民关系,要求警民共同参与社区安全防范,为社区安全管理搭建良好的平台。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日本的新社区安全管理制度不仅符合其社区模式,并且在目前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国的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组织体系相比,在这方面研究相对晚一些,当然存在很多的不足。随着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政府对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视,以社区为载体的公共安全管理组织体系正逐步走向完善。我国从 2002 年开始推进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已有北京、上海、河北等诸多省市的90 多个社区开展了此项改革,自北京开展“平安社区”建设,截至 2007 年,北京市已有近 2000 个社区达到平安社区的标准,占北京市社区总数的 76.2%,其中三年连续无案件的社区有 123 个。
    总之,诸如此类的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改革还有很多。从国内外发展的过程来看,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社区作为最基层社会组织,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且与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结合,没有统一的定式。第二,从发展的经验看,社区作为当前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和基层政府工作是紧密合作的。第三,社区的发展必须和市场联系,只有稳固的经济基础,社区才能进一步生存和发展。当然目前国内关于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探索出一条适合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发展的道路是尤为重要的。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1.个别访谈法
    进行实地调研,从城市各类社区中选取个别典型社区进行个案研究,向所在社区的基层政府有关部门、社区组织进行访问调查,研究社区管理部门做出实效的相关政策方法。
    2.统计分析法
    分析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分析,结合辨证分析和系统研究对论文总体框架加以安排,把拟解决的问题看作一个系统,并对系统的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
    二、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概念及基本理论
    (一)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
    1.社区
    “社区”一词德文为 gemeinschaft,是共同的东西的意思,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 1887 年出版的著作《社区和社会》。第一次给“社区”定义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罗伯特·E·帕克,他认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聚集,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
    2.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一般是指社会公共安全,是社会和公民个人从事和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和交往所需要的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秩序。从广义上讲公共安全指的是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公私财产及社会生产、工作生活的安全。包括国家社会及每个公民的一切生活方面的安全,包括信息、食品、公共卫生、公众出行、避难者行为等等涉及到国家以及公民的安全方面的问题;狭义上的公共安全主要指社会治安安全,包括以打击盗窃、抢劫、诈骗等各种扰乱社会秩序、妨害社会管理、侵犯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活动。
    3.社区公共安全
    社区公共安全是指一定空房间区域内,社区居民的地区居住环境,管理制度以及公共服务能力等外部环境的稳定程度,主要是指同一地域的大多数人的生命健康以及公私财产安全。
    4.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
    公共安全管理指的是维护公共安全管理的主体,通常是政府或其他相关组织机构,为建立良好的公共安全秩序,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公共安全政策,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通过组织、领导、指挥、协调以及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安全保障生活的公共管理服务活动。文章主要站在城市的角度来对社区公共安全管理进行研究。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则是立足于社区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因此,可以说它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界定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现阶段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心逐步下移,强调社区基层组织的重要作用,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二)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基本理论
    1.流动人口管理理论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社区流动人口增加,当前流动人口尤其是新市民的社保、医疗、住房等问题还存在供给严重不足的现象,社区组织也存在只重视管理忽略服务的问题,致使城市社区人口的管理相对滞后,各基层政府为解决城乡流动人口的安全管理难题,大力推进流动人口的社区公共安全服务的创新性改革。在对待外来流动人口公共安全管理的硬性需求面前,以改善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生存工作环境为出发点,为流动人口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消除流动人口滋生的环境问题。帮助流动人口在城市职业培训、劳动就业、医疗保险等各个方面享受公共服务,将流动人口的公共安全服务纳入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借助社区这个平台,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覆盖社区所有人员的动态社区管理体系,让流动人口尤其是新市民共同享受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模式下发展的新体系,享受到全方位的公共安全保障。由此可见,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已成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前沿,也是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建设的主要阵地。
    2.智慧社区管理理论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研究稍有滞后,而从城市社区管理的角度来研究分析研究的更少。本文引入这个理论来研究社区公共安全理论,是因为基于物联网技术可以发展智能住宅社区,譬如停车场管理系统、物业管理系统、远距离抄表系统、小区宽带信息服务、楼宇设备运行管理与监控系统、保安监控系统、空调照明系统、安保消防系统、电梯系统、远程门禁系统、巡更对讲系统等等,这些都是社区公共安全管理运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只有基于新科技手段建立的管理模式才能全面保障社区的公共安全。我们提出智慧社区的管理理论的目的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将传感技术、红外监控、互联网和高性能数字科技等高新技术融入到我国城市社区的公共安全管理中去,实现城市各社区之间各类资源的共享,让城市的各类政府管理部门协同合作,对出现的公共安全隐患快速有效的提出应对措施,统筹全局,形成联网的智能化管理模式。
    3.GBC 公共安全理论
    GBC 模式是一种公共安全管理服务模式,包括一个公共管理服务统一平台和一套公共管理服务规范,其中 G(Government)代表政府,B(Business)代表企业,C(Citizen)代表公众或者社区,本文重点要谈的就是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建设,让社区居民从政府、企业或其他组织获得服务,并以监督者的身份参与到城市社区的公共安全管理中,逐渐在社区中建立方便舒适的生活空间环境,有利于社区居民形成自发交往的人际沟通,增强社区居民相互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通过达到“熟人社区”抑制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营造共同安全的和谐社区。
    三、西安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西安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现状
    西安市主要包括六个城区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仅在三环目前就有70个街道办事处,共管辖 558 个城市社区和 292 个农村社区,为得到准确的一手资料,本人主要对西安具有代表性的社区的公共安全管理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据调查数据显示,大致以三种社区为主:大型国企单位型社区,城市边缘的城中村型社区,新兴的商品住宅型社区。在西安现在的环境下,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人口年轻化趋势明显,社区文化素质遥遥领先于全市平均水平;西安的曲江集中了大量的高档住宅社区,成为西安市人居环境最优的区域;南郊的文化教育社区发挥教育地段的优势成为人居环境的良好区域,居住环境处于全市的领先位置;东西两个老的工业社区仍然是人居环境较差的区域;城内社区具有优于其他区域的服务设施,但是人口密度大,道路交通拥挤,房屋价格昂贵、绿化率低等,处于全市人居环境的中上等水平。大多数人认为西安目前的城市绿化情况以及人居环境仍然需要大力改善,并且有大部分人认为城内是改善的重点,其次是城西地区。
    西安城市社区的安全管理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小区公共安全观念淡薄,管理手段落后。社区东、西区内均设有门岗,对所有进入社区的陌生人员及车辆都进行登记,但因小区为撤村改建社区,小区建设有很强的地方性特点,聘用安全管理人员多为原村民,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仅仅依靠人力排查公共安全隐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各项公共安全管理措施实施力度大打折扣。
    二、小区公共安全管理设备欠缺。与商品住宅型、单位型社区不同的是,小区在重要地段,各单元出入口处均未安装摄像头,如发生公共安全事件,无法获取第一手资料,不能有效警示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居民人身及财物安全。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