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安全生产的深层次问题及对策

作者:肖健康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11月24日
    第十,安全监管有待加强。由于政府职能调整,在安全生产方面,普遍存在行业管理弱化,安全监管责任难以落到实处,一些地方好的安全管理传统丢失。基层监管薄弱。据统计,重庆70%以上的事故发生在县乡这一层面,80%以上的煤矿事故发生在小煤矿。一些地方县乡安监机构不健全,监管力量普遍不足。特别是由于乡镇这一级没有执法权,但又承担安全监管责任,责权不统一,一线监管责任难以到位。安全生产管理涉及的部门众多,条块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目前,职责不明、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力量分散的现状,仅靠联合执法难以改变。另外,由于行业和地域差异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不健全。众多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表明一些地方和企业的责任制得不到认真贯彻落实,使政策法令“空转”。另外,一些地方官员在煤矿、运输、建筑领域参股办矿、经营、收受贿赂等问题对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重庆近两年来的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对策:
一、把保证安全生产作为企业获利的前提条件。采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建立安全生产的基本前提约束机制。借鉴国际贸易对不具备劳动保护条件下生产出的产品,加收惩罚性关税的作法,制定相应处罚规则,使违规企业付出更高的代价,强制引导企业业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获利。按《劳动法》规定,由劳动社保部门对煤矿及其他高危小企业强制实行用工登记,签订合法的劳动用工合同,禁止私招乱雇,防止人员无序流动。同时,在用工中严把特种行业人员素质审查关,在劳动合同中明确双方安全权利及义务。
二、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强化宣传教育。建立安监部门、行业部门、新闻媒体、文化单位安全宣传教育体系,扶持、引导和发展安全文化产业,鼓励和支持编制出版安全科普读物和音像制品,把普及安全知识纳入大、中、小学校教育大纲,开设安全课程。面向全社会开展多层次、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户。强化农民工培训。国家应进行专项研究,制定中长期规划,完善农民工安全技术培训机制,建立强制培训制度。
大力宣传和坚持安全发展指导原则,把安全生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观念,一切服从和服务于安全。特别是煤矿和矿工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已不堪重负。保煤炭供应、保能源安全,首先要保证矿工生命安全。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做好各地的安全发展规划,制定安全发展的政策措施及重大保障工程项目。
三、夯实安全保障的硬件基础。制定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政策措施。扶持国有重点煤矿治理重大事故隐患,帮助城区化工企业“关停、治理、搬迁、转产、限产”等措施的落实,支持县乡重点道路危险路段的整治,切实提高防范重特大事故的抗灾能力。切实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国家应制定财政、金融、税收等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完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拓宽投入渠道,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投入引导、金融和保险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安全生产。
各级政府应对安全生产实行“两张票”制度,即安全事故“否决票”和安全投入“优先票”。对安全生产投入实行优先倾斜政策,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增加保险防损防灾投入,建立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基金。同时,尽快完善企业安全费用提取制度。目前,重庆等地开展的安全生产与保险业良性互动试点,在实施工伤保险的同时,大力推进责任保险,不仅能更有效化解事故风险,而且可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国外保险业防损防灾投入占保费收入15%左右。2005年,我国商业保险保费近5000亿元,工伤社会保险保费近2500亿元,合计7500亿元,若按5—10%防损防灾费用提取投入,每年将有375亿元—750亿元资金用于安全生产。
尽快建立国家、区域、省、市、县等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组织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同时加快有关行业或领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整合现有资源,提升专业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
四、坚持科技兴安。加强安全科技研究和应用。将矿山、化工和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调查分析等方面的重大安全科技研究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内容,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定政策措施,开展科技示范,及时推广成熟、先进、适用的安全技术。建立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在“十一五”期间,应完成国家和省级层面及有条件市县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尽快完善各级安全培训基地网络建设。争取政府支持,采用联合其他科研、教学机构方式,组建安全工程学院,立足工程技术,突出安全工程,集学历教育、短期培训、科研开发和中介服务为一体,加大安全生产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和储备。省级安监部门依托和联合现有检测检验资源,组建综合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为安全生产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五、完善市场安全运作体制机制。推行“经营公司化,调度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参照国外通行作法,逐步取缔客车单车挂靠经营,组建区域性客运大型企业。加大农村客运市场整治力度,优化运力结构,确保运力有效调配,采取开设“赶集”班车、学生专车和学校错时放假等具体而有效的措施,妥善解决农村客运高峰和学校放假期间运力和运量的矛盾。按照“政府部门引导,市场规则运作;大型企业牵头,产销单位参与;保证产品质量,打击假冒伪劣;提供优质服务,集中监督管理;维护行业利益,促进健康发展”的思路,每个省市应探索建立安全标志产品和劳动保护用品专营市场,从规范市场角度入手,确保安全装备质量。同时,探索建立不合格安全产品强制召回制度。
六、提升法制保障能力。完善安全技术标准和规定。及时修订不能有效保证安全的相关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提高市场准入安全门槛,制定高危行业和高风险领域企业规模的准入标准,鼓励通过股份制方式进行联合、兼并,组大做强高危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完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将企业资质安全淘汰机制、加大事故处罚力度、安全生产与保险业良性互动、道路“生命工程”和学生专车、建设项目安全“三同时”审查、拓展安全评价范围、实施HAN阻隔防爆等先进实用技术,以及加大企业和政府安全投入的具体规定及标准、加大企业主体责任的具体规定等,及时上升为规章、法规甚至法律的规定。针对一些企业老板为了自身私利,强制职工在十分危险场所冒险作业导致事故的行为,参照国外的相关法律规定,探索严厉惩罚的刑事处罚规定,以震慑极为恶劣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七、强化监管能力。强化行业安全管理责任。按照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建立“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和“一岗双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制,加大事故处罚力度,严厉追究安全生产不作为的责任;建立严格的惩戒机制,形成制度化、常态化,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领域的腐败行为。进一步强化公安、交通、煤炭、建设、质监、旅游、国土、水利、农机、林业、电力、军工、国资、经贸、商贸、教育等负有专项安全生产管理职责部门的安全管理责任,构建综合治理的齐抓共管格局。
加强基层安全监管。完善县乡安全监管体系,组建省、市、县级安全生产监察执法机构;赋予乡镇安监机构执法权,加强一线安全监管执法力度;推行基层社区、村社安全生产工作划片包干的“网络化”管理,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监管体系。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安全投入及安全费用提取制度、安全“三同时”制度、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安全生产台账及生产环节和各岗位安全质量制度、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及劳动防护用品使用制度、风险识别及安全评价评估制度、风险保证金及工伤社会保险、责任保险制度和从业资质安全淘汰机制等保障措施。
在明确各级安监部门履行综合监督、组织协调、依法查处职责的前提下,理顺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建立量化、严格的科学考评体系,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组织相应课题研究,尽快制定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及考核制度。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