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对一起乙炔气瓶着火事故的分析

  
评论: 更新日期:2009年11月10日

    2004年7月6日,某企业一合成车间发生了一起由动火作业引发的乙炔气瓶着火事故,幸未伤人。

    一、事故经过

    2004年7月6日13时50分左右,该合成车间的一次水总管道由于穿孔,需要补焊,车间安排了停工,由2名维修工配合焊工实施这次补焊作业。
    15时20分左右,作业现场的乙炔气瓶上部突然起火,伴随着黄色火焰,冒出一股浓浓黑烟。
    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故,焊工竟不知所措,几乎惊呆在那里,而配合焊工作业的一青年维修工却表现得头脑清醒,遇惊不乱,他径直跑到距着火点15m外的灭火器材柜旁,提出一具小型二氧化碳灭火器,打开灭火器开关,瞬间将火扑灭,从而使得此次事故未造成人员伤害。

    二、现场勘察情况

    施焊单位是一个使用乙醇的防爆车间。施焊对象为车间西墙外、距地面2.5m高操作平台上方的架空一次水总管道。
    上述操作平台开有一个长3.5m、宽3m,用于电动葫芦起吊作业的预留孔。乙炔气瓶、氧气瓶放置在操作台下,一楼的地面上,距离该预留孔西边水平距离为1m。动火部位在预留上方偏北,距其北边沿的水平距离为0.5m。
    预留孔下方的地面上,放置一个3t的卧式计量罐,该罐的一个圆形封头与乙炔气瓶相对,距离为1.8m。
    乙炔气瓶低压表的连接丝扣附近有乙炔气不完全燃烧后留下的较深的一片炭黑色。
    同时查明,由于该车间安全员错误地认为动火对象是一次水管道,且周围设备进行了清洗,便自作主张,未到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办理动火作业证。

    三、原因分析

    1.作业前,焊工忽视对施焊所需设备、工具的安全检查,未发现乙炔气瓶的安全附件低压表出现泄漏点。
    2.实际上,放置在操作台下的2个气瓶与动火点的水平距离只有1.5m,违反了有关在动火作业中,乙炔气瓶放置点与焊接地点之间水平距离不小于10m的安全规定。
    经现场模拟实验后证实,作业时,高处焊接作业产生的部分高温焊渣,落到预留孔下方的计量罐圆形封头上,经反弹后,溅射到对面的乙炔气瓶上方,点燃了低压表连接丝扣处泄漏出来的乙炔气体。
    上述两点,是这起着火事故的直接原因。
    3.车间安全员未办理动火作业证,也未在动火前做全面的安全检查,属于失职和违章作业行为。
    由于负责动火审批的企业安全主管部门的技术人员不知道车间动火的信息,未到动火现场,这样一来,车间即失去了安全技术人员指导和监督、检查。这是乙炔气瓶着火事故的主要原因。

    四、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动火作业禁令》中有关在禁火区动火的前必须办理动火作业证的安全规定。
    2.按有关规定,在动火作业中,乙炔气瓶放置点与动火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少于10m。
    3.在施焊作业前,对气瓶及其安全附件、工具、相关设备、作业现场进行详细的安全检查,保证动火安全措施逐渐落实。
    4.鉴于这起着火事故发生后现场员工的不同表现:有的临危不惧,或立即去打厂内消防电话报警,或提起灭火器灭火,而有的不知所措,这一现象反映出员工在心理素质和现场抢险、救护技能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针对这一情况,企业应该开展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的“四全”安全管理,尤其要进行深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事故应急预案,经常开展岗位安全技术练兵、事故防范演练和事故应急预案活动,以求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突发事故现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事故应急救援技能。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