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安达思行为哑铃——行为的驱动力与行为改变

作者:曹小云  来源:安达思咨询 
评论: 更新日期:2010年11月01日

  首先要找到行为的驱动力,驱动力就是“能够促使行为产生的内在力量”,它是一个人产生行动力量的心理力量,在心理学上叫做“动因”, 驱动力驱动、指导并选择着行为。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不会莫名其妙地产生,而是由某种叫“动因”的潜在力量去推动的。行为的心理动因一般有8类,即:生理动因、情感动因、利益动因、自尊动因、兴趣动因、期望动因、意识动因和观念动因。根据这八大动因,可以设计出企业安全行为激励的模式,并以制度的形式使其机制化(外驱力),以理念植入的形式使其信仰化(内驱力)。概括起来就是“以制度的形式机制化,以理念的形式信仰化”,从而驱动着人们去做应该做的事,不做不应该做的事。

  这些手段只能触发行为的改变,却无法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习惯的养成第一要靠行为安全审核,具体的手段有很多,譬如日常的行为安全检查、安全巡视等等;其次要对行为进行激励,包括正激励和负激励,也既我们常说的奖和惩;另外还要培养一种人人参与的安全文化氛围,有效利用心理学上所说的“场效应”来帮助习惯的养成。

  从行为驱动到习惯养成,这就是安达思行为改变公式,由于其图示看起来看一个哑铃,所以我们也形象地称之为“安达思行为哑铃”。

  我国成功学专家易发久的研究发现,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第二阶段:7-21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无需意识控制。大量的实验与实践结果也表明,一个新理念或新习惯的形成需要21天(或重覆21次),一个稳定的新习惯需要三个月左右即可养成。

  “安达思行为哑铃”旨在通过对行为驱动力和行为习惯的解析,帮助企业建立一套动力机制(内驱力和外驱力)和保障机制(硬保障和软保障),实现员工行为从“无意识不安全行为”到“有意识安全行为”再到“习惯性安全行为”的有效转变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