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科学合理抓定员 提高保障促安全

  
评论: 更新日期:2017年08月22日

淮北矿业集团公司现有生产矿井15对,在建矿井2对,核定生产能力2486万吨。淮北矿区生产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矿井设计能力普遍较小,采掘工艺相对落后,战线长,效率低,用工多,严重制约矿区的安全健康发展。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积极转变用工观念,在合理劳动定员、抓减员增效保安全上下功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5年,全公司原产量2280万吨, 原煤工效11.858吨/工,百万吨死亡率为0.7。纵向比,用工总量逐年减少,原煤工效逐年提高,百万吨死亡率明显下降。实践证明,减少井下生产环节、精简作业岗位,不仅能提高矿井的生产效率和效益,而且对有效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控制总量,实行集约化定员
  2003年以前,我们主要是按精简、优质、高效和一线强、二线精、三线紧的原则配置人员,但力度不大。2003年以后,特别是芦岭矿“5.13”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发生后,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人海战术”式的煤矿生产方式的严重危害,坚定了彻底改变传统的用工方式、合理劳动定员、实现集约化生产的决心。04年与推行工资制度改革相结合,在矿区上下广泛开展了“四定”工作,组织人员对所有矿井用工情况进行调研,编制了切合实际的矿井劳动定员方案。
  一是统一定员标准。在核准矿井生产规模、采区布局、采掘编制、设备台数、岗位设置及矿井安全生产条件的基础上,统一标准、统一范围、统一职责,核定各矿定员。对采掘一线配足人员,对井下辅助单位确保不空岗、不缺岗、不窝工,按标准配齐定员。对机关进一步明确了编制,统一定员范围,压缩地面服务和机关范围内人员,真正使每名职工满负荷工作,充分发挥作用。2005年机关、辅助单位人员较2003年减少了1500人,内部劳动组织更趋合理,劳动力结构更加优化。
  二是严格控制井下用工人数。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以控制井下劳动用工为手段,以防范重特大事故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益为核心,确立了“不超产、不超员、不超限”的劳动定员目标,做到合理集中,均衡生产。在原来“定编、定员、定岗”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劳动定员,适当调整,压缩人员,严格控制井下用工人数。目前,全公司15对生产矿井有采煤区57个,掘进区70个191掘进队。综采区、综放区、轻放区按130人定员,炮采区、高档普采区按180人定员,掘进队按60人定员,生产辅助及地面单位根据生产条件核定定员数。在矿井总人数压缩减少的情况下,安监员、瓦检员、放炮员严格按规定配备,芦岭、海孜、祁南等7个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专门成立了防突区,坚决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三是实行劳动定员动态管理。每年初,由工资部门根据各矿生产计划和井下生产条件,对矿井各岗位用工总量进行核定,按核定人数确定年度工资总额,年度内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对于按照年初核定定员数组织生产、工效达到要求的单位,进行效益嘉奖,鼓励矿井控制用工、自觉减员。严格用工管理,严禁使用临时工和劳务派遣性用工,单位确需补充人员,必须符合实际人员数、低于定员标准,并按要求向集团公司申报,经集团公司审批同意后方可招工。同时,集团公司按照精干高效原则,压缩各矿机关人员配置,并加大辅助单位复合型技术职工培训力度,对部分看守型岗位、技能操作型岗位推行一专多能,兼职作业,减少用工总量,提高人员利用效率。如在井下变电所实行集成控制,推行无人值守;井下水泵房与井下中央变电所职能合并等多项措施,有效控制了用工总量。
  二、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减人增效的途径
  一是优化生产布局。从设计源头入手,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先后对部分生产矿井的生产布局进行了调整,确保生产系统合理安全可靠。加大采区内部生产系统优化工作,采取合并措施,减少采区变电所设置数量;掘进采取大断面机巷、轨道巷合一技术,减少掘进工程量,减少不必要的用工投入。通过优化生产布局,为合理采区定员提供了基础保证。与2003年相比,05年全公司采煤工作面减少14个,掘进工作面减少16个,采区变电所减少46个。
  二是大力发展机械化。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加大投入,引进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努力扩大机械化生产覆盖面,提升矿区机械化总体水平。2003年以来,我们共投入6.52亿元,用于采煤机械化设备的投入和改造,具有综采的矿井由原先的7对增加到2005年的11对,建成了朔里、朱庄等6个百万吨高产高效矿井,机械化程度由2003年48%提高到目前66%,综掘机械化程度由8%提高到15%。2005年采煤机械化产量突破1400万吨。在煤炭总产量稳步上升的前提下,直接减少井下一线用工2000余人。掘进方面,大力推广使用后运皮带化运输,推广应用大功率设备,05年建成了20个快速掘进队,不仅提高了单进水平、减少了劳动用工,而且保证了矿井生产正常接替。新建矿井全部实行机械化开采,确保原煤工效不低于20吨,投产时就达到高产高效。
  三是提高专业化程度。煤矿部分特殊工作(如巷道维修、机械安装等)对职工专业技能要求高,如由非专业人员进行,既不能保证安全操作,也会造成窝工、误工现象。集团公司实行了专业化管理,成立基建工程公司,专职负责施工重点岩巷工程;在各矿成立采煤预备区,专职负责采煤工作面安装收作及两巷维护,成立修护区,专职维护井下岩石巷道。专业化管理办法的实施,提高了各项工程质量和进度。目前,集团公司正在探索成立矿区煤巷综掘、综采安装、设备维修等专业化队伍,提供专业服务,提高安全保障水平。从根本上解决降低职工劳动强度、减少不合理用工的问题。
  四是创新管理模式,严格控制新井用工总量。从2004年到2010年,集团公司将依次建成9对新井,产量在现有基础上将新增1000万吨。如果仍沿袭过去的生产模式,需新增劳动用工近5万人,安全工作将面临巨大压力。为此,我们从创新管理模式入手,因事设岗,减少管理层级,压缩职能机构,所有新井机关按“四部一室”设置,即党委工作部(含组织人事、工会、纪委、审计、计生、人武)、经营管理部(计划、财务、工资、企管)、生产管理部和办公室,年产100万吨以上矿井机关人员不超过150人,其他单位不超过100人。坚持不办医院、不办学校、不建住宅、不办多经、不办后勤,矿井平均用工总量严格控制在2500人以内,确保“十一五”期间集团公司原煤产量增加1000万吨、用工总量不增加。
  三、活化机制,激发减人增效工作的动力
  一是改革现行的工资总额管理办法。进一步改变煤矿工资计划总额测定办法,改变过去按“人头”定工资总额的做法,在充分考虑各矿井下地质条件、机械化水平等基础上,科学测定、下达矿井定员人数,并按各单位定员人数核定工资总额。
  二是改革效率工资计提方法。充分考虑各单位效率、工资成本占总成本比率、历史水平等因素,将效率工资的计提与人均销售收入、工资成本占总成本比率挂钩,增加“活”工资比重,不再增加岗绩工资标准,单位和个人工资水平的提高主要通过效率、效益来决定,促进各单位减少劳动用工,提高生产效率。
  三是制定激励约束政策,鼓励矿井减员增效。现有生产矿井定员总量原则上三年内不变,减人不减资。对于现有矿井实际人数多于定员人数的,按“7、3、0”逐年核减工资总额,促进各矿分流、减人。即超定员部分第一年按70%、第二年按30%核定工资总额,第三年不再核定工资。生产矿井因资源量减少造成产量大幅度下降,由集团公司按照定员标准与办法重新定员,年度矿井工资总额按新定员重新核定。鼓励生产矿井地面人员向井下辅助流动、辅助人员向采掘一线流动,岗位系数提高部分增加的工资支出由集团公司负责核增工资总额。支持矿井进行采掘工艺改革,最大限度发挥机械化装备效能。对综采、综掘完不成年度生产任务的单位,每一项扣减单位利润20万元;对达标创新的单位按有关政策给予嘉奖。
  四是支持老区向新区输送人员。在定员范围内,老区矿井向新区输送人员视同减员,享受工资留用政策。老区矿井在定员范围内,向新区输送合格人员而不补增人员,可从矿井实现利润中一次性提取5000元/人的奖励。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