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破窗效应”,奏响校园和谐乐章
授课时间:2008年 10月27 日星期一 两节课
授课地点:三楼08财1班教室
科 目:法制教育德育专题活动方案主题班会
活动背景:今年的在校学生犯罪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我校数控学生和网络班因为一些日常小事而发生口角,网络班的学生请来社会人员准备打群架,被值班老师发现而遏制了此次事件发生。本班学生中也不乏法律意识淡薄者,有些人还在与一些流里流气的人交往,更有一些人还在偷偷地上网吧、游戏厅。为防患于未然,有必要经常性地进行法制教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以事实为例,明确青少年犯罪的危害性,以及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2.能力目标 分析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剖析犯罪心理。
3.情感目标 严格检点自己的行为,犯罪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我们坚定不移走好青春的每一步,防患于未然。
教学重点:针对犯罪前的“破窗效应”,我们如何遏制且防范于未然
教学难点以及突破方法:案例实景实况教学——放映少年犯等的悔过书——派出所的民警现场教学示例
教具准备:挂图 资料 信件 照片
课的类型:活动课 (讲授——示范——感受——心声)
写案时间:2008年10月21日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1. 组织教学 清点人数,考勤 。
2. 阐述活动背景导入主题班会课题:
当我们安安稳稳坐在学校的课室时,当我们幸福快乐在家里的时候,我们从来不会想到我们的行为什么时候可能就违反了法律。而事实上,我们的许多行为其实只差犯罪一步之遥,请大家先看看发下来的材料,或许我们会有一些认识。
环节一:材料评析
资料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但是这一天,本市奉贤中学19岁的高三学生小薛(化名)在洗手间内用水果刀向同班同学可可(化名)身上连刺6刀导致后者身亡。
高中前两年,小薛的成绩一直很好,但进入高三后,小薛成绩有所退步。可可从理科班转到目前的文科班,成绩拔尖,最近两次综合测验更是数一数二。两个学业都可以用优秀来形容的学生,在10月10日傍晚,发生了令所有人都猝不及防的意外,小薛把可可带到洗手间,用水果刀猛刺后者身上6刀,事发后学校老师火速将其送往奉贤区中心医院,但抢救近6个小时仍然没能挽回可可的生命。目前小薛已经被警方拘留。
在家人、同学和老师的口中,可可是个懂事、幽默、好人缘的孩子,小薛则是比较内向的学生。据周围人反映,小薛的刺杀动机很可能是出于可可成绩较好的嫉妒。此前,他们之间已经有过几次小摩擦,小薛也曾表示妒忌可可的成绩。
1).学生阅读所发有关犯罪的资料,分析他们的犯罪成因:是什么导致他们做出这样的举动?怎样走上犯罪的道路的?并进行小组探讨。
2).小组代表发言。
3). 小薛离我们有多远,我们怎样来预防犯罪?
环节二 现例分析
上周五数控班和网络班的打群架事件如果发生了,情景一:数控班的学生倒在医院里。情景二:网络班的学生在派出所里。情景三:家长焦急万分
1) 情景模拟:学生选择情景进行模拟,起因是什么?
2) 绘画记忆:家长的心情,有谁可以体会?教师拿出一张白纸,吩咐学生画出情景三..
.小组代表发言。
3).情景1]
饭堂里,很多人在排队打饭,有同学插队。队列中一个同学大声地说:“长得漂亮呀,插队?”插队的同学斜着眼回敬一句:“哼!吹么,你管不着!”
“我就要管。”
“撒泡尿照照,你有几斤?”
……
一句来,一句往,两个同学挥起拳头打起来了,其他同学劝阻不了,最后两个人都受伤出血了,其中一个脑部被饭盒砸伤,需要到医院缝针。
[情景2]
宿舍里,几个女同学聚在一起谈论着什么,时而大声,时而小声,不时一起开怀大笑,突然宿舍门响了,一个同学走进来,问:你们在谈什么呀?没有一个人出声,沉默了一会儿,大家各自走开,坐到自己的床上去了。
[问题探讨]
1).你有过与同学相处不开心的事情吗?为此,你一直耿耿于怀而不开心吗?
(教学讨论:学生列举与人相处发生过的和见过的矛盾事件,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应该怎么解决矛盾,使我们的校园秩序稳定和谐。)
2).总结产生矛盾的可能原因和采取的办法。
3).诗歌朗诵
《可能》
可能自尊心特强,不能接受一句话,伤害了自尊,因此用拳头来“捍卫”尊严;
可能因为自卑,敏感,害怕被人看不起,因而与同学疏远了;
可能因为自己在某方面做得不好,因而被人排挤;
可能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不正确,难与人有共同语言;
可能明知道错了也不肯道歉,出现冷战;
可能自我意识强,不大考虑别人,无意说错话了,伤害了他人;
可能别人有,自己没有,嫉妒;处处针对人,或者采取了不合适的竞争方式;
可能虚荣心作怪……
4)教师发言 《可能》这首诗歌写出了大家的心声。 生命权和健康权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生命权和健康权是其它一切权利的基础。打架斗殴行为严重威胁他人的生命与健康,轻者违反校规校纪,严重者构成犯罪,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同学们,生命是脆弱的,决不象电脑游戏和动画片中的人物那样,有几条命;身体被打得变了形还能恢复原状。打架斗殴行为极易造成他人身体的损伤,某些伤害是不可逆转的,将给受害者造成终生的遗憾。一旦达到轻伤的标准,加害者就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所以,打架斗殴行为既害人又害己。实际上因打架斗殴行为造成他人轻伤或更严重损伤的事例屡见不鲜。国家《轻伤鉴定标准》规定了构成轻伤的各种情况。同学们不难看到致人轻伤是多么容易。
通过以上内容大家看到,打架斗殴行为是多么危险。我校也出现过因打架斗殴造成他人轻伤的情况:事后很多同学都会说这样一句话:“我只想教训一下××,没想到……。”希望这样的事不要发生在同学身上,一但因为打架斗殴致人重伤或者轻伤,后悔就晚了。
讲到这里,有的同学可能会想:××把人打成了轻伤怎么没进监狱呢?事情是这样的:法律规定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属于自诉案件,受害者可以选择是否追究加害人的刑事责任。通俗的讲就是允许私了;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的案件,属于公诉案件,由检查院提起公诉,不允许私了。当然了,我们校园里发生的打架斗殴行为大多没有造成重伤或轻伤的严重后果,还构不成故意伤害罪,但已经严重违反了校规校纪,是应当受到纪律处分的行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打架斗殴严重扰乱学校教学秩序,违反校规、校纪,严重者构成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将受到刑事追究。
环节三:小品赏析
1.小品表演: (生表演,主持人配一些词语旁白)
A.两个学生因为一件小事互不相让,最后开始动手打架。
B.学生乙趁学生甲外出的时候拿了他的钱。
2.分析小品中职生的犯罪动机.
环节四.挂图 照片展示
以上有五张照片,从动物到人类都有矛盾和纠纷时,
1.我们究竟怎样去处理好这些事件了?
2.特别是当这些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时,我们怎样警惕这种“破窗效应”?
3.这些会在公众场合中造成无序的感觉。当这些麻木不仁氛围出现时,犯罪就会滋生和蔓延,我们如何警惕班级中“破窗效应”,让一切消失在萌芽状态中?
教师总结:有效的解决这个“破窗效应”:第一 平时的预防 建立班规和校纪,重视学生管理,高度重视“心理暗示”的作用,充分重视班级各项第一。第二 事故发生后抓源头 处理要及时,教育要到位,惩罚要够火候,决不手软。第三 事后宣传 事情发生的经过。学校处理意见。处理的方法,形成舆论攻势。第四对过错学生处理原则 体现一些阶梯性,教育性和可弥补性。
环节五:现身说法
请各小组自由例举在我们身边的法制事例。由各组同学自由发言,谈自己曾有的一些可能导致犯罪的念头或违法小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派出所民警(下角)现场解决学生的疑难困惑.
环节六:心理“疗养”
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看几张图片。
[图片1]:一只露出全部牙齿的狗(旁白:经常保持微笑)
笑能够让人释放,让肌肉放松,驱散愁闷,有助于克服羞怯情绪、困窘的感觉,有助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和友谊。
[图片2]:猫、狗、鸡并排站在一起(旁白:学会和各种人相处)
要有宽容的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一个人能宽恕别人的时候,压力才能得以缓解,才能心理平衡。具有宽容心的人,能在事情陷入僵局时峰回路转,也能使紧张的人际关系变得柳暗花明。宽容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图片3]:两只小狗面前摆放着一跟很大的骨头(旁白:学会和别人分享喜悦)
你如果是一个爱分享快乐的人,那么你将在你的社会行径中畅通无阻!人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各个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整个社会就会处于融洽状态。
[小结]
自信时,你会变强,自信,你会拥有快乐以上这些情况,或多或少在我们中间存在,因为我们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感受和体验,这些的存在是正常的。可是它伤害了同学的感情,破坏了友谊,损害了我们的身心健康,让我们失去了欢笑,增加了校园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我们要改善这种不良状态,我们要有健康的身体,要拥有稳定和谐的校园生活,我们就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尽量辟免产生矛盾,有了矛盾,要学会化解。
生气的时候,先做深呼吸,让心情平静;做错事,主动说“对不起”,别人错了,宽容她;相信自己,去参加你喜欢的有益的各项活动;帮助别人,也接受他人的帮助;向好朋友倾诉,与她分享开心。有个毕业的学生说:在学校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离开了,才发现学校好,真希望时间倒流,可以再回学校。世界上有一样东西不可以保存又不可以透支——时间,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校园生活。在校期间,我们有过失落,同学之间发生过误会,有过争吵,得到过安慰、鼓励,同学间互相帮助过,一起开怀大笑过。希望这里的三年时间,让我们拥有敬佩的老师,拥有促膝谈心的朋友,找到喜爱的书,开展乐此不疲的活动,我们要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为实现和谐校园出一份力。
环节七:<<遏制“破窗效应”,凑响校园和谐乐章>> 主题班会活动总结:
当我们以中学生行为规范要求自己,规规矩矩地做人的时候,我们觉得法离我们很远。但是当我们由于少年意气,放任自己的时候,那么法就会成为我们的束缚。不要说犯罪离我们很远,其实,我们的很多行为只离犯罪一步之遥,当我们为争一口气而与人拳头上见高下的时候,我们可要想到一拳下去的后果可能是坐几年班房;当我们以为自己重义气而为朋友两肋插刀时,我们可要想到这会是害人害己害朋友,更害了你的家人;当我们为贪图一时的便宜而伸出自己的手时,我们要想到自己把灵魂都给丢掉了。所以,我们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要把这年青的激情利用好,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守法,绝不让自己的人生消耗在牢狱之中。
环节八 活动反思:
作为青少年,都是情绪激动,容易冲动的年纪,遇事时很少会去考虑事情的后果,这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贴近我们生活的事例,让青少年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很可能就导致犯罪,与其在牢狱中度过一生,不如在行为发生之前防患于未然,免得自己到时后悔。学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不健全的家庭中出来的孩子的犯罪率远远高于正常家庭出身的孩子。作为老师,在行为规范上教育约束学生时,我们更不能忽视了从家庭的角度去关心学生,去爱护学生,因为爱是防止犯罪的最佳手段。
作业:
附材料:1.两年前浙江金华一名叫徐力的高中学生把母亲杀害了,2.2001年4月,湖南衡阳一名叫李毅(化名)的初三学生毒翻全家。3.7月15日, 又发生了贵州安顺市两名16岁孪生姐妹为“自由”毒死父母的犯罪案件,犯罪情节令人发指,犯罪动因是中考成绩未上重点高中录取线,害怕父母责骂,于是两人竟决定将父母毒死。她们在煮稀饭时将6瓶鼠药放进稀饭里,其父母食用后发生中毒,并很快死去,她们用被子盖在尸体上,从家中拿走存折及2000余元现金和两部手机,跑到外地玩耍。后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两姐妹无期徒刑。4.其实在徐力弑母之前,河北就发生了一起初中学生在同学的协助下趁母亲熟睡时用绳子勒死母亲的案件,其直接起因是母亲阻止他成天去电子游戏室玩耍。
答案分析( 湖南的李毅下毒案,有人把其犯罪心理成因归咎于父亲的棍棒教育上。报道介绍:“李毅平时学习成绩不佳,好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结交朋友,时常在外打架滋事。李毅的父亲对儿子的学习成绩并不苛求,但对他的品行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只要李毅在外犯了事,回到家往往遭到父亲的暴打。”李毅自己也交代:“父亲总是打我,把我不当人,我这么做只想报复一下,没想后果。”笔者认为仍然不能由此认为父亲的棍棒教育是李毅投毒杀人犯罪心理的主要成因,只是犯罪行为的导火线而已。)
如果我们同意李毅自己所说,在下毒时没想后果。5.那贵州安顺两名孪生姐妹丧心病狂地决定毒死父母亲前,则是经过商量和准备的。在稀饭中下了6瓶鼠药,剂量之大,惟恐父母不死。当地的妇联官员认为“这一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失误。”笔者认为这种看法也是较为片面的。
答案提示(杀人偿命,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律令。从凶手徐力来看,作案时是高二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受社会道德教育,初中政治课本中法律常识是主要内容之一,高中政治课中已经深入讲述民主法制理论了,说凶手缺乏法制观念和法律常识与事实不符。行凶时母子之间并未发生纠纷,不属一时冲动失手致人死命,而是乘母不备突然袭击,实际也是早存杀心了的。母亲曾打骂过他,就怀恨在心,加上学习有压力,就成了杀人理由?如凶手无精神疾患,则犯罪心理定有一个复杂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再看李毅,作案时临近初中毕业,快满15岁了,也不可能不知道投毒杀人是犯罪。儿子报复父亲能用这种手段的?
上述几个案例中,如果把老子打了儿子、父母责骂了女儿等作为儿子杀害老子、女儿毒死父母这一些犯罪行为的心理成因。
6.去年发生在重庆丰都县实验中学的两名初中男生杀死班主任老师的暴行,其犯罪心理成因又作何解释呢?被杀害的教师并未打骂过这两名学生,据这两名学生向警方陈述,只是害怕老师和家长联系,于是就趁老师午睡未关锁房门,进去杀了老师。
上述三起案件,都是少年学生杀害父母、师长的案例。无论如何,都有被人指责为家庭教育不当之嫌。
7.但2001年7月发生在北京丰台的14岁男孩残忍杀害11岁女孩的案件,再也不能让我们把其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看得太单一了。“今年7月29日下午,小冯(媒体未点名)路过同学何某家时,看到只有同学的妹妹小何一人在家,于是他顿起杀心。敲门进入何家后,他趁小何不备,从厨房取出杀猪刀猛扎小何的背部,又从院内取来铁锹、啤酒瓶砸她的头,用菜刀切、用电线勒小何的颈部,使小何最终窒息合并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小冯在法庭上交待,他要杀死小何的原因‘只是因她太讨厌’。11岁的小女孩为何令他讨厌呢?因他‘每次来何家,小何经常骂他,还在背后说他坏话,叫她哥哥不要和他来往。小何父母也曾找自己的家长告状使他挨了骂。’于是就起了要杀人的念头。杀人前,小冯到厨房拿凶器时还若无其事地自己倒了一杯水喝,杀人后,小冯不慌不忙地伪造了抢劫现场。并交代:‘杀人手段是从电视上学的。’法庭上,小冯轻描淡写地对法官说:‘我知道我错了,但我父母都是残疾人,赔不起,双方都互相谅解一下得了。’好一个恶棍加无赖之徒!仅仅才14岁。” 在这个案件中,姑且不讨论受害人11岁的女孩的是与非。到别人家里去玩,别人不欢迎你,不礼遇你,就想到杀人,并真的把人杀害,这完全是魔鬼的心肠,魔鬼的思维逻辑。
要求每位同学写出一篇议论文。以上七类案件为主题展开分析讨论。从文章中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进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