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评论: 更新日期:2017年04月19日

摘要:审计风险是一个重要的审计概念。是指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后,对财务报表发表错误意见的可能性,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认为真实公允发表了肯定性审计意见;另一种是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了否定性审计意见。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日益完善,各种行政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以及《国家赔偿法》等法规的颁布,审计所面临的经济和法律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审计风险正一天天被人们所重视,摸清审计风险,增强审计意识,最大限度地规避与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是当今审计工作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审计质量和信誉的关键,对审计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侧重探讨审计风险的有关理论与实务问题。
       
        关键词:审记风险,审计风险管理,审计风险防范,
       
        1前言
        1.1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与此相适应,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事务所脱钩改制后,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加强对审计风险的防范已是摆在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从审计的发展历史来看,审计风险的出现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时期的审计风险,又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不同时期的审计风险,也都有各自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审计实践,研究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有助于审计人员找到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的新途径。人们只有正确的认识审计风险含义与特征后,才能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强审计风险意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1.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审计风险的防范研究主要是用理论演绎或模型分析的规范研究方法在审计学与管理学的逻辑框架内,讨论审计目标、审计环境、审计风险、审计责任以及审计方法方面的关系。
        早期的审计风险研究主要是归纳总结实物中对审计风险的认识,并提出审计风险模型以发展出更有效的审计方法。例如,AICPA(1983,1988)制订的审计准则与指南,Cushing和Loebbecke(1983)、Kinney(1989)、Sennetti(1990)提出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这些文献主要从审计方法的角度探讨审计风险,可称之为狭义的审计风险。
        随着20世纪80年代美国审计诉讼爆炸的出现,审计环境与审计风险,尤其是审计师法律责任制度与审计风险、审计质量的关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例如,Balachandran 和 Nagarajan(1987)、Nelson等(1988)研究了不同法律责任安排对审计风险以及审计师投入的影响;[6 -7]Dye(1993)则论证了审计准则、法律责任、审计师财富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81 Schwartz(1997)研究了审计师法律责任制度、审计质量与社会最优投资水平的关系。这些文献主要从审计环境的角度探讨审计风险,可称之为广义的审计风险。
        在审计风险控制方面,Eilifsen等(2001)用一个实例描述了会计师事务所近年来在商业风险与流程风险评估方面的新变化,并详细介绍了由此导致的审计证据、审计管理、审计团队结构、审计业务以及与客户关系的创新。Houston等(1999)用实验方法考察了审计风险、商业风险对审计计划的影响。通过评估审计风险模型的各要素,审计师评价其商业风险并确定审计投入与审计费用。研究发现,当财务报表可能存在重大错误时,审计合伙人与经理用审计风险模型来确定审计投入,审计费用没有反映风险溢价。当被审计单位可能出现财务絮乱时,审计合伙人与经理用商业风险模型来确定审计投入,审计费用反映了风险溢价。Johnstone(2000)用实验方法考察了合伙人接受客户的风险决策过程。他把审计师是否接受客户的决策看成是一个风险评估与匹配的过程,并开发了一个审计师接受客户的决策模型。对137个有经验的审计合伙人的实验结果表明,合伙人考虑了客户接受风险并对事务所在接受客户业务下的损失情况进行了评估。为了适应风险,合伙人用客户的风险特征与业务损失风险来甄别客户,并没有使用前瞻性风险匹配战略,例如调整审计收费,制定审计计划等,来降低客户的接受标准。
        1.2.2国内研究现状
        既然审计风险包括需求导向和供给导向两个视角,那么,对我国审计职业界所面临的审计风险现状的分析也需从这两个角度入手。 
          从需求角度看,我国审计职业界面临着较高的审计风险。首先,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安排使得上市公司普遍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的动机,而盈余管理往往被等同于会计造假,“中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问题”(王跃堂、陈世敏,2001)。这种盈余管理行为源于我国证券市场特殊的监管政策,包括上市政策、配股政策、暂停交易政策以及特别处理政策等(王跃堂、陈世敏,2001)。其次,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还很不完善,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一股独大”现象比较严重。虽然证监会在上市公司推行独立董事等制度,但只要“一股独大”的问题没有解决,独立董事就难以保持其独立性(黄世忠,2001)。何况,我国独立董事还存在着工作负荷过重的问题,这些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被认为是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黄世忠,2001)。再次,从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设定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信息披露主要承担行政责任,而民事责任很轻,这种安排导致会计造假的收益很高,而成本过低,不能有效抑制会计造假行为(汤立斌,2002)。以上情况意味着我国审计职业界面临的执业环境并不理想,上市公司在这样的环境中确实存在着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注册会计师作为一个职业整体面临着较高的重大错报风险。 
          从审计风险的供给角度来看,由于法律风险很低,我国审计职业界面临着较低的审计风险。根据刘峰和许菲(2002)的分析,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取决于谁可以起诉审计师,起诉的门槛和处罚的力度三个方面。我国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以行政责任为主,民事责任较轻,因而惩处的力度较轻。在谁可以起诉审计师方面,我国的法院因为技术原因不愿受理这类诉讼,刘峰和许菲(2002)指出,红光实业事件中法院以诉讼理由不成立驳回了中小股东的起诉,而对银广厦事件,法院起初也以技术不足胜任为由暂不受理,直至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后事情才有了起色,2004年5月,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证券市场投资人诉银广夏民事赔偿案件的诉讼时效从5月16日延长到8月15日(新华网,2004年5月14日)。但最高人民法院的通知给出了只受理经证监会处罚生效的案件等前置条件,这些都限制了中小股东起诉审计师的可能性(刘峰、许菲,2002)。在起诉门槛方面,由于我国实行原告举证制度,中小股东要起诉注册会计师必须提供证据,而中小股东本就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审计工作又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诉讼门槛被抬得很高。与此相比,美国采取的是注册会计师举证的做法,降低了中小股东起诉注册会计师的成本。 
        国外审计风险研究已经有较长的时间,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经验。中国审计风险研究起步比较晚,而且所处的整个市场经济体系并不十分健全,因此长远来看,我国的审计风险控制和防范一定要向规范化、现代化发展。国外的市场体系和法律体系相对我国来说比较健全,但是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也说明了国外的审计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各国都在下大力气研究关于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的方法。
        1.3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审计风险是审计界的一个新课题, 充满着许多不明确的因素,本文对其特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找到最优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措施,需要审计机构与外部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总之,审计机构应主动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变被动为主动防范,通过自身努力和外部机构的协同作用,做到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最佳水平。
        2审计风险的含义及特征
        2.1审计风险的含义
        对审计风险的含义,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做了积极探索,最终使审计风险模型被认可,并成为审计过程的核心内容。尽管审计风险模型已达成共识,但审计风险的含义是什么?不同的人由于所站的角度不一样,结论也并非完全一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GH9IG)、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9H9G)、国际审计实务委员长会( HGE9)以及著名审计学家阿伦斯(G GG*)/&)等都对审计风险的含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有关审计风险的概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认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没有公允地揭示而审计人员认为已公允地揭示的风险。这种定义方法只能说明审计风险的表面现象,而未触及审计风险最本质的东西。我们认为,将审计风险概括地表示为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只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而审计风险本身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我们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来说明。
        第一.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最狭义的审计风险
        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理解就是如此,包括国际审计准则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审计准则也是这样理解的。原因在于审计实践中大量产生的是这一类审计风险,因而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从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是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乃至发表了与事实相悖的审计报告,使重大错误或舞弊行为未能提示出来,而受到有关关系人指挥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从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审计风险,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分析和寻找对付的办法。当我们对审计活动结果的可能性进行考察时,其结果不仅存在把错误判断为正确的情况,还存在把正确判断为错误的情况,因而审计风险的含义应有更广泛的内容。
        第二.职业风险:广义的审计风险
        美国学者海泥斯在论述风险时,认为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这是从最广泛的意义理解风险。推而广之,审计风险也可以理解为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的几个方面都与财务报表审计有关。主要有狭义的审计风险和营业风险。营业风险是指,虽然为某一客户提供的审计报告正确无误,但审计人员(或承担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却由于一种客户关系而受到伤害的风险。近年来,营业风险有日益增长的趋势。在审计未能发现重大错报,并提出错误的审计意见时,因审计人员过失而受损失的人,可望从会计事务所处取得赔偿。由于审计的复杂性,在实践中很难决定审计人员是否做到应有的谨慎。当某一公司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时,报表使用者通常会指责审计失误。遭受损失的人们由于对其经济利益的关注而对审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一旦受损就希望得到补偿,而不问错在何方。上述因素,使即便不是审计过程中发生的失误行为,亦对审计构成了风险,因而必须把营业风险列入审计风险的范畴,并扩大审计人员的审计范围。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要加入固有风险要素的主要理由之一,也是会计师职业面临诉讼“爆炸”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审计风险是审计与风险两个概念的组合。审计风险概念是风险的属概念,具有风险的基本特征。将风险概念引入审计学,是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里程碑,它使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由被动变为主动,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变被动控制为主动控制。
        2.2审计风险的特征
        2.2.1客观性
        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这种误差可以控制,但一般难以消除。因此,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做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即使详细审计,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管理人员道德品质等因素,仍存在审计结果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情况。因此,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过程中,只是这些风险有时并未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或对审计人员并未构成实质性的损失而已。通过审计风险的研究,人们只能认识和控制审计风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的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2.2.2普遍性
        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因此,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从总体来看,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结构控制能力差;重要的数字遗漏,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强,项目的交易量大;经济萧条,财务不佳,抽样技术局限性等。每一个具体风险也是由多因素组成。因此,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因此,对最终审计风险的控制,也就取决于对上述各种风险的控制。
        2.2.3潜在性
        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如果审计人员虽然发生了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但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那么这种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而没有转化为实在的风险。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假如这种错误被人们无意中接受,即不再进行验证,则由此而应承担的责任或遭受的损失实际没有成为现实。所以,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
        2.2.4偶然性
        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肯定审计风险具有无意性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审计人员才会努力设法避免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才有意义。倘若审计人员因某种私利故意做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则由此承担的责任并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审计风险,因为这种审计人员故意的舞弊行为谈不上再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而这种行为本身就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应承担法律责任。
        2.2.5可控性
        审计要为其报告的正确性承担责任风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进一步发展到风险审计表明,审计职业界并未被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捆住手脚而失去其活力,而是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正确认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我们不必害怕审计风险,虽然审计人员的责任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对审计职业的影响也是重大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另一方面,我们意识到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说明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而降低的,可以促使我们研究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
        2.2.6过程性
        审计风险不是在某一个审计环节才出现,它贯穿于审计活动的所有环节,即只要有审计活动的地方,就一定有审计风险与之相伴。由于环境或业务的复杂性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了解不透彻、不全面,以及对管理人员的信任度过高从而仓促签订了审计业务约定书。所有这一切都会形成审计风险,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3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存在的主要环节
        由审计风险模型可知,审计风险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二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即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主观努力的结合--客观存在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调节,但主观努力又受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
        3.1主观原因
        3.1.1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水平
        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高是产生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审计活动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活动,它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税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相关的政策理论水平。我国的审计事业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晚,审计队伍比较年轻,很多审计人员缺乏经济理论、基建工程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与现代审计制度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不相适应,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