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的长期性
安全生产是人们在有生命保障、无伤亡危险条件下进行的生产活动。安全生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和工作任务。安全生产的长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决定了安全生产的长期性。
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人类必须适应规律。在生产活动中出现的各类伤亡事故,是人们违背客观规律的恶果,是对违规行为的一种惩罚。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能动性,并没有改变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性质。只要人类生产活动还存在,安全就是生产的题中应有之意。只要人类的生产活动还在进行,安全与生产就会像人影在阳光下跟随人体一样,结伴而行。安全生产是一个发展的题目,是一个长期性的题目。
二是人们的认识规律决定了安全生产的长期性。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以至无穷的过程。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也是这样。很多事故是意外发生的。意料之外,就是人们对安全生产的认识落后于客观的表现。要变“意料之外”为“意料之中”,提高预见性,防患于未然。而意料之中、有预见性,则是人们认识事故规律以后,能动地去指导安全生产,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表现。
三是安全生产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决定了它的长期性。
今天中国的安全生产是安全生产历史的一个发展,是历史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安全生产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要想在安全生产上取得更大的进步,需要从精神、物质、机制等各个方面去努力。要持之以恒、长抓不懈。
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长期性,就要用它去指导我们的安全生产工作。首先,要克服厌战情绪,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无论何时,安全生产都不能一蹴而就,要有长远打算,长期规划,要对历史负责。其次,要克服侥幸心理和盲目性,树立讲科学、用科学的思想,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安全生产水平,驾驭规律,理智地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安全生产的艰巨性
安全生产的艰巨性在当前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事故多发,伤亡居高不下。
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总体状况趋于稳定,特大事故明显减少,一些重点领域和行业安全状况好转,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增幅下降。但问题还是存在的。以2002年为例,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1073434起,死亡139393人。平均每天死亡382人,约每4分钟死亡1人。特大事故还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在上述事故中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128起。一些地区连续发生特大事故,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第二,解决这些问题的物质条件、人员素质以及社会环境还不尽人意。
从物质条件来看,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事故隐患普遍存在。很多企业生产方式落后,不具备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
从人的因素来看,“安全第一”的思想树得还不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有的明知是违法经营且不符合有关安全生产规定,仍然发给有关证照。在一些企业中,“要钱不要命”,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相当普遍。
从社会环境来看,受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的影响,关爱生命,关注安全,自我保护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
第三,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包括生产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要求安全生产达到更高的标准,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面对安全生产的艰巨性,我们要克服畏难情绪,发扬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克服等、靠、抱怨的念头,提高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自觉性。
安全生产的复杂性
安全生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量大面广,各种矛盾、各种关系交织在一起。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安全生产需要若干体系支撑。如法律法规体系、信息工程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和特大事故应急救援
体系等。
安全生产是一个多棱镜,各种社会因素在这里都将得到折射,得到反映,同时又影响、制约着安全生产。其中包括社会经济状况,科技发展水平,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体制完善程度,传统教育和社会心理,历史文化,等等。
安全生产的复杂性还表现为多种矛盾关系。
首先是安全生产系统内外的矛盾。这一矛盾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局的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与行业主管部门专门管理的关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与地方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关系,地区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与地方政府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的关系,安全监管与煤矿安全监察的关系,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与煤炭工业协会等组织的关系等。
其次是事故本身的矛盾。事故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事故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有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事故的发生有偶然性和必然性。事故最容易引起连锁反应,每一次重大事故的发生,都会引发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如果处理不当,还会酿成严重的社会动荡,影响社会的稳定。
第三是安全生产的多重性。安全生产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涉及到多个层面。
认识到安全生产复杂性,就要克服简单化、单打一的思维方式,全方位、多侧面地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调动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衷共济,做好工作。
王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