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故特性、事故的致因理论两个方面探索了事故的发生规律,并结合安全工作的实际情提出了改进企业事故预防工作的具体措施。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告诉我们:安全工作的实质就是要深做好事故的预防工作,杜绝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要做好企业生产中事故的预防工作,就必须熟知事故的特性,掌握事故的致因理论,并在生产实践中科学运用,以便把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
1事故的特性
事故是指人们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违反人们意愿,并可能使有目的的活动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中止,同时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意外事件。事故既然是一种意外事件,那么它同其它事物一样,也具有本身特有的一些属性。掌握这些特性,对认识事故、了解事故及预防事故具有指导性作用。概括起来,事故主要有以下4种特性:
(1)因果性。因果性是说一切事故的发生都是由各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生产中的人身伤害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以及对突发的意外事件处理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2)偶然性。事故的偶然性是说事故的发生是随机的。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事故的随机性表明它服从于统计规律,因而可用物理统计法进行分析预测,找出事故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预防事故提供依据。
(3)潜伏性。事故的潜伏性是说事故在尚未发生或还未造成后果之时,是不会显现出来的,一切都处于正常和平静状态。但是生产中的危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只要这些危险因素未被消除,就随时都有可能转化为事故。
(4)可预防性。现代工业生产系统是人造系统,因此从理论上和客观上讲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
2 事故致因理论
2.1 海因里希的因果连锁论
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在50多年前统计了55万件机械事故,其中死亡、重伤事故1 666件,轻伤48 334件,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从而得出一个重要理论,即在机械事故中,死亡、重伤、轻伤和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29: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称为事故法则。这个法则说明,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故,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然而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的苗子和未遂事故,否则终会酿成大祸。事故因果连锁原理强调,安全工作的重点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使连锁中断,预防伤害事故发生。
2.2 轨迹交叉论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人—机“两方共系”(即两个方面共存一个系统)中能量逆流的两系列。在生产过程中,人的系列运动轨迹和物的系列运动轨迹相交的时间与空间,就是发生伤亡事故的“时空”,如果排除了机械设备的隐患,消除了人为过失,则两个连锁系列运动轨迹不能相交,事故就不会发生。轨迹交叉理论认为:中断人的连锁系列,则要加强教育和技术培训,进行科学的安全管理,从生理、心理和操作上控制不安全行为的产生;中断物的连锁系列,就是要推行“失误一防护”系统,即在机械设备上安装安全防护设施,提高本质安全化,即使人操作失误,装置本身的安全防护系统会自动动作,从而避免伤亡事故发生。
2.3 能量转移论
任何生产过程都离不开能量,在正常生产过程中,能量是在受约束和限制的条件下,按照人们的意图进行有序流动,如果能量超过了这些约束和限制,发生了能量外溢,便失去了控制,当能量作用于人体,并且超出了人的承受能力,则会发生人身伤害事故。能量转移理论认为,可以用屏蔽的方法防止不希望的能量转移。如限制能量,用限制转动部件的速度、用低电压设备、用无危险性的溶剂等;防止能量释放,用放火门、防爆墙、防护栏杆及警告牌等;缓慢释放能量,用安全阀、爆破膜等;在能量上设置屏蔽,在机器转动部位加防护罩,安装消声器等。
3 事故致因论在企业安全工作中的运用
根据伤亡事故致因理论以及大量事故原因分析结果显示,事故发生主要是由于设备或装置上缺乏安全技术措施,管理上有缺陷和教育不够三方面原因引起的。因此,必须从技术、教育、管理三方面采取措施,并将三者有机结合,综合利用,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
3.1 不断推进技术改进,确保设备安全运转
技术措施是提高工艺过程、机械设备的本质安全性,即当人出现操作失误,其本身的安全防护系统能自动调节和处理,以保护设备和人身的安全,所以它是预防事故最根本的措施。安全技术措施包括预防事故发生和减少损失两个方面,这些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减少潜在危险因素。在新工艺、新产品开发时,尽量避免使用危险物质、危险工艺和危险设备。例如在开发新产品时,尽可能用不燃和难燃的物质代替可燃物质,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生产中如果没有易燃易爆和有毒物质,发生火灾、爆炸、中毒事故就失去了基础。因此,这是预防事故的最根本措施。
(2)降低潜在危险性程度。潜在危险性往往达到一定的程度或强度才能转化为事故,因此可通过一些措施降低它的程度或强度,使之处在安全范围以内就能防止事故发生。如作业环境中存在煤气,可安装通风设施,降低有害气体浓度,使之达到标准值以下,就不会影响人身安全和健康。
(3)建立安全联锁装置。当出现危险状态时,强制某些元件的联锁或电气互锁,以保证安全操作。例如,当检测仪表显示出工艺参数达到危险值时,与之相连的控制元件就会自动关闭或调节系统,使之处于正常状态或安全停车。
(4)隔离或远程操作。伤亡事故发生必须是人与物相互接触,如果将两者隔离开来或者保持一定距离,就会避免人身事故的发生或减弱对人体的危害。因此提高自动化生产程度,设置隔离屏障,可有效防止人员接触危险物质和危险部位。
(5)设置安全装置。在设备上安装安全装置,当危险因素达到危险值之前,安全装置即将能量释放,保证安全。例如,在压力容器上安装安全阀或爆破膜,在电气设备上安装保险丝等。
(6)坚固或加强。有时为了提高设备的安全程度,可增加安全系数,以保证足够的结构强度。
(7)警告牌和信号装置。警告可以提醒人们注意,及时发现危险因素或部位,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警告牌是利用人们的视觉引起注意;警告信号则是利用听觉引起注意。目前应用比较多的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既有光也有声,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提醒人们注意。
(8)危险物料实施封闭。就是将危险物质和危险能量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可有效预防事故发生或减少事故损失。例如,使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把它们密闭在容器、管道内,使之不与空气、火源及人体接触,就不会发生火灾爆炸和中毒事故。另外将容易发生爆炸的设备用防爆墙围起来,一旦爆炸,破坏能量不至于波及到周围的人和设备。
(9)加强个体防护。根据不同作业性质和条件配备相应的保护用品及用具,以减轻事故对人员造成的伤害。
(10)采用自动化。在不可能控制危险和灾害因素的条件下,以机器、机械手、自动控制器或机器人代替人的某些操作,摆脱危害和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伤害。
3.2 系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职工自我防护能力
3.2.1 安全教育的对象
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应做到全员教育,对象应包括企业各类人员,如领导干部、基层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班组长、特种作业人员、各类临时工等。
3.2.2 安全教育的内容
(1)安全思想教育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教育;劳动纪律和制度教育;经常性思想工作。 (2)安全技术知识教育主要包括:生产技术知识、基本安全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教育。
(3)工业卫生技术教育是从事有害健康作业人员应知应会的内容,能唤起职工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保护自身健康,预防职业病的产生。
(4)安全管理知识教育是各级管理干部应该精通的现代管理知识,能够提高安全管理的及时性、正确性和有效性。
(5)安全生产经验教训教育是利用职工身边活生生的教育材料现场说法,提高职工的安全知识水平,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
3.2.3 安全教育的方法
(1)讲授说服法,即教育者用语言、图表、字向被教育者传授安全知识。
(2)奖惩教育法,就是对在安全生产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和肯定,激发职工搞好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3)养成教育法,就是组织人们按照一定要求参与各种经常性的活动,逐渐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4)言传身教法,不仅需要教育者的耐心说服和教导,而且需要教育者的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
(5)感化教育法,即通过语言劝导、形象感染、行动影响,激起受教育者的共鸣,使其思想行为逐渐向教育者要求的方向转化。
(6)监督教育法,可分为专职监督、兼职监督、领导监督、群众相互监督。
(7)例证教育法,即利用典型事例进行教育。
(8)外围教育法,就是通过职工以外的力量进行教育,如利用父母情、兄弟情、子女情、亲友情来教育职工搞好安全生产。
(9)多媒体教育法,即利用电脑和各种视听教材进行教育,主要适用于高度复杂的内容学习。
(10)全方位教育法,即在安全教育中根据教育的需要把各种形式各种方法相互结合相互交叉;党政工团、上下左右根据各自的职责范围,各自的工作特点,进行有声有色的教育,使安全生产得到全员、全面、全方位、全天候的落实。
3.3 科学实施安全管理,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安全管理是通过制定和监督实施有关安全法规、规程、标准和规章制度等,规范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行为准则。
企业必须完善以下基本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教育制度、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管理制度、安全奖惩制度、安全技术措施项目管理制度、通风除尘防毒管理制度、检修安全管理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使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用法制手段保护职工在劳动中的安全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