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

  
评论: 更新日期:2010年12月07日

安全工程学院简介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北京矿业学院采煤系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2007年11月,经学校研究决定,依托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组建安全工程学院。学院现有安全工程、消防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在国内权威机构专业评价排名中均名列第一,其中安全工程专业通过了江苏省首批“省级品牌专业”验收,现已成为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管理工程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于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国内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矿井通风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学科,1988年、2001年先后两次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现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学科。1999年被批准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和“国家煤炭工业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2003年获准建设“矿山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5年获准建立“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学院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211工程”一期、二期建设项目任务,现正积极开展国家“211工程”三期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

  学院现有教职工39名,其中教授13名(博士生导师12名),副教授11名(含高工),高级实验师1名,讲师7名,工程师2名,实验师1名,助教4名,25人具有博士学位(含博士在读,占教师总人数的64.1%),9人具有硕士学位。拥有以周世宁院士为学术带头人,以王德明、林柏泉、程远平等一批在煤矿安全领域的知名教授和一批年轻博士组成的高水平创新学术团队。学科中有6名教授为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获得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1人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人获得孙越崎青年科技奖,1人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人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

  针对煤矿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火灾等重大自然灾害防治所需解决的重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学院形成了四个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矿井瓦斯防治、矿井火灾防治、矿井安全监测监控和矿井通风与 防尘。在“十五”期间,重点对瓦斯区域治理、瓦斯的抽采与利用,煤自燃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煤与瓦斯突出的预测预报和高瓦斯矿井通风与防尘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学院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子课题4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3项、教育部重点项目等5项。五年来,学院获得科研经费共计5360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1379万元;获得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0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图书奖1项,省部级图书奖6项;出版专著与教材24部,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73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2007年,科研经费达到3513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593万元,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学院的科学研究整体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在瓦斯区域治理、煤自燃防治、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预报等研究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学院已与美国肯塔基大学、密歇根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俄罗斯莫斯科矿业大学、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德国波鸿技术学院等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关系并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五年来组织召开了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次,每次参会人员的规模都超过百人。

  学院现有本科生533人,硕士研究生218人,博士研究生45人。学院以建设研究型学院为目标,依托国家重点学科,“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争取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成果和实验装备等方面做出更大的成绩,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安全技术及工程介绍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的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北京矿业学院采煤系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1982年经煤炭工业部、教育部批准,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矿山通风与安全本科专业;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国内第一个获得安全技术及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99年被批准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和“国家煤炭工业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2001年再次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是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矿井通风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学科,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211工程”一期、二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任务,现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学科。2003年获准建设“矿山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5年获准建立“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现有教职工39名,其中教授13名(博士生导师10名),副教授9名,高级工程师3名,高级实验室1名,讲师7名,工程师2名,实验师1名,助教4名,17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教师总人数的43.6%),14人具有硕士学位。拥有以周世宁院士为学术带头人,以王德明、林柏泉、程远平等一批在煤矿安全领域的知名教授和一批年轻博士组成的高水平创新学术团队。学科中有6名教授为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获得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1人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人获得孙越崎青年科技奖,1人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人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

  针对煤矿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火灾等重大自然灾害防治所需解决的重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学院形成了四个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矿井瓦斯防治、矿井火灾防治、矿井安全监测监控和矿井通风与防尘。在“十五”期间,重点对瓦斯区域治理、瓦斯的抽采与利用,煤自燃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煤与瓦斯突出的预测预报和高瓦斯矿井通风与防尘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学院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子课题4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3项、教育部重点项目等5项。五年来,学院获得科研经费共计5360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1379万元;获得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0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图书奖1项,省部级图书奖6项;出版专著与教材24部,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73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2007年,科研经费达到3513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593万元,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学院的科学研究整体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在瓦斯区域治理、煤自燃防治、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预报等研究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本学科目前已与美国肯塔基大学、密歇根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俄罗斯莫斯科矿业大学、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德国波鸿技术学院等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关系并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五年来组织召开了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次,每次参会人员的规模都超过百人。

  本学科依托“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争取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成果和实验装备等方面做出更大的成绩,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学校介绍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学校设有研究生院。

    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后改称焦作工学院。1950年,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在天津建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中国矿业学院。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采矿科系并入中国矿业学院。1953年,迁至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文革”期间,迁至四川,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省徐州市重新建校,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并再次被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高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199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0年,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

    中国矿业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1988年5月,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1996年1月,江泽民、吴邦国同志视察我校。1999年建校90周年前夕,江泽民同志为我校题词:“开拓创新,严谨治学,把中国矿业大学办成一流的能源科技大学”;李鹏同志题词:“发展能源科教事业,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李岚清同志专程到学校视察,对学校办学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2002年5月,国务委员、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同志视察学校。2005年元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切接见著名矿井瓦斯防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教师周世宁教授,并指出能源工业发展与安全生产离不开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希望中国矿业大学保持特色,办成精品。

    中国矿业大学经过九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法经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目前,学校设有18个学院,60个本科专业;设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0个博士点,100个硕士点;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部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中国矿业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2万多名毕业生。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5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9项,省部级优秀教材奖54项;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优秀课程45门、优秀课程群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品牌专业10个、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建设点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江苏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建设点5个。近年来,我校本科生共有1500余人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1000多项,大学生累计获得专利授权110余项。1999年以来,我校有11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目前,学校共有各类学生40000多人,其中研究生5000多人,普通本科生25000多人,留学生100多人。

    中国矿业大学致力于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九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189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638项,包括“863”项目45项、“973”项目43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5项等;先后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37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498项。申请专利661项,授权446项,出版各类著作875部,编写教材176部。近年来,学校积极实施国际化教育制度,全方位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同德国杜伊斯堡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斯运伯恩科技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等近5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成功举办了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日益活跃。

    中国矿业大学拥有一支思想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0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多人;在专任教师中,教授253人,副教授369人,博士生导师172人,硕士生导师482人;先后有6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2人获首届全国百名高校教学名师奖,2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3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7人获孙越崎能源大奖,7人被列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10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2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52人被列为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17人次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99人次和7个学术梯队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262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矿业大学拥有较为完备和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设施。图书馆藏书195万册;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配套齐全的文化、体育、生活设施。校园占地面积4413亩(文昌校区1555亩,南湖校区2858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十一五”期间,学校改革与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五年的努力,实现从研究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初步建成多科性、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学,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支撑和引领能源、矿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