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减人提效不能本末倒置

作者:杨涛  来源:中国安全生产网 
评论: 更新日期:2017年01月06日

 “如果再这样减下去,我这个班就要大乱子了,原来九个人干的活现在四个人干,人手实在太少了,安排工作只能哪里最急扑向哪里,大家都是疲于奔命,有些隐患无法得到及时整改,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日前,在某企业班组长协会举办的新年班组长座谈会上,一名基层班组长谈起现在的减人提效,大倒苦水。他的一番话,也引起了全场众多班组长的共鸣。很多班组长表示,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而合理减员本无可厚非,但是一味把减人当法宝,不在提效上下工夫,很多岗位人员捉襟见肘,其结果是人易减,效难提。

  近两年来,由于煤炭、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一些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减人提效”成为众多企业喊得最响的口号。一些企业向下属单位硬性下达减人指标,或者不少企业以减人提效为“增强员工危机感”的手段,大张旗鼓地渲染,尽管这都是企业面对困境的无奈之举,但是搞顾头不顾腚、一刀切式的“减人提效”,只能是短视的救急措施,不但难改长久困顿,甚至会种下后患,给企业带来的副作用同样不可小视,值得反省。

  实际上,企业采取减员、减薪等措施以后,用人少了,工资成本低了,成本肯定会下降,如果认为人员减少必然会带来效率提高,那么显然是过于乐观了。实际上,人员减少了,意味着留下的人的工作量要增加了。而人员之所以减少,是因为企业遇到经营困难,难以承担原来的人工成本。

  于是,在看似简单的减人提效背后,就出现了几个问题:第一,企业原来核定的岗位人数是否合理?第二,如果原来的岗位设置和岗位人数合理,那么人员减少后,工作质量能否和以前一样?第三,如何重新配置、优化减员后的岗位和人员,使之保障或提高工作效率?

  如果上述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个别单位剩下的员工看到工资没有提高,工作量却增加了,思想上就开始消极,行动上就开始怠工。最终的结果是人员虽然较以往有所减少,但工作效率非但较减人前没有提升,反而连以往的水平都难以达到,减人提效成为了本末倒置。

  其实,再回过头看上面的问题,就不难发现,责任不能全部归咎于员工。正确看待减人与提效的关系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减人与提效,并非是绝对的因果关系,而应是并列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相对于要多少人干来说,如何干更为关键。

  如果两眼只盯住减少了多少人员,而没有相应的优化生产工艺和作业流程,没有发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作用,没有统筹安排工作,那么减人带来的有可能是整体工作水平的下滑。在此过程中,也不能一味的强调“奉献”精神,对企业来说,引导员工发扬奉献精神是应该的,但“奉献”不能也不可能成为工作标准。

  与此同时,人员减少了,必然导致人均工作量就会增加。此时,如果企业仍旧固守落后的薪酬分配结构和理念,经济杠杆再失衡的话,恐怕喊破嗓子让人奉献,愿意前来来奉献的人也只是少数。那么,“减人提效”的结果只会与其字面意思相反,最终只会导致企业人心涣散,员工失去其归属感。

  所以,企业不能单纯把“减人”当法宝,要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地把员工当成企业的财富和最重要的资源,从优化人力资源和优化管理流程入手,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聚众多英才而用之,才能在市场竞争格局洗牌中获得领先优势,率先起跑。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