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全面创建浙江石油HSE管理体系(以人为本全员参与))——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突出重点落实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4)

  
评论: 更新日期:2008年05月06日

本网据《安全健康和环境》报道: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是正确实施风险控制乃至整个体系建立过程的重点,不能准确地对危害进行识别和风险作出评估,将会导致风险控制环节的失败。我们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HSE理念,根据已建立HSE法律法规资料库内有关国家、部委及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集团公司有关管理规章制度,列出清单,通过全系统员工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反复沟通与衔接,结合企业的管理现状和作业现场情况,制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制定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环境因素识别与影响影响评估程序,并在全系统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其主要做法:

一是成立由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组成的现场危害识别小组。根据危害因素识别、评估总体框架和现场情况,由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确定可行的识别与评估方法,岗位人员在专业人员具体指导下工作。现场危害识别小组主要职责是组织对所有作业现场、设备设施和人员从物(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的劳动环境和条件,管理缺陷4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危害因素识别、分析和评估。

二是采取符合企业实际的危害因素识别方法来识别安全、环境和健康的危害因素。危害因素的识别方法较多,针对企业的实际需要,我们主要采取了6种方法进行识别,包括:工作危害分析法(JHA)、预危险性分析法(PHA)、失效模式分析法(FMEA)、安全检查表法(SCL)、波态分析法(Bow-Tie),以及环境因素识别和影响评价表法。这些方法识别方式不同,各有侧重。工作危害分析法侧重作业活动;安全检查表法侧重设备设施;失效模式分析法侧重重要设施设备;预危害分析法侧重新、改、扩建项目;波态分析法侧重分析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造成的危害;作业流程图法用来进行环境因素识别,环境影响评价。

三是制定危害、环境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程序。首先用工作危害分析法和安全检查表法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清单进行识别和评估;再用失效模式分析法和预危险性分析法对风险较大的重要设备和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进行识别与评估最后用波态分析法对可能发生火灾、爆炸、泄漏等重大事故的危害进行分析。

四是发动职工对本岗位风险、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各岗位培训员工在专业人员具体指导下,结合本岗位和相关岗位的作业活动、设备设施状况,反复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和环境因素识别法对危害因素及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行分析,制定控制措施,然后由管理、技术和操作人员组成的评估小组做进一步鉴别确认无误并可行后执行。

我们力求每个岗位职工都明确5W+1H的工作思路。即:为什么做(Why)、做什么(What)、什么时候做(When)、哪里做(Where)、由谁做(Who)、怎么做(How)。

五是风险评估采用风险度(R)=可能性(L)×严重性(S)的方法在可能性和严重性运用中,可能性与严重性的取值是个难点,我们将可能性分为极少发生、偶尔发生、曾经发生、异常经常发生、正常经常发生5种可能,分别按1至5取值;严重性取值也以此类推,在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法规符合、环境破坏、企业形象受损等不同方面分档取值。根据最终得到的风险度将危害分为轻徽、一般、重大3类,据此,得出重大风险清单。

六是删繁就简,制定直观、可行的各类表格,便于岗位职工操作。我们编制了安全检查表,由岗位人员检查进填写,检查表全面、具体、易懂、好填写,采用按是否来判定的提问形式逐项检查,便于检查人员直观、有序地完成操作。并对危险因素及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行分析,制定控制措施。使每位员工都能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预想工作步骤、观察周围环境,识别存在风险和准备控制措施。

通过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我们初步找出了管理上的差距和存在问题,其中:重大风险因素中工程类有5项,行政类有19项。识别出3家试点单位存在的风险和缺陷共125个,含重大风险因素24个,据此,确定油库、加油站和车队的重大风险主要是含油污水的排放、消防系统的失效、油罐车车速过快、油罐车司机疲劳驾驶、油品接卸静电防范措施不落实等,为今后分轻、重、缓、急落实整改,有效防止事故发生提供了可靠依据。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石油分公司)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