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中暑的预防和现场急救措施

  
评论: 更新日期:2012年08月01日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或烈日下,引起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散热机能发生障碍,致使热能积累所致的以高热、无汗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综合征。中暑多见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温带地区在遭遇严重的热浪袭击时,可引起大量不适人群受累。据研究表明,当日气温最高大于31摄氏度时,便可有中暑发生。在我国,中暑多见于南方地区的夏季,老年人多见。人群分布上多见于在炎热气温下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参加大型体育竞赛和军事训练的人;另外,长途旅行的人也多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已经习惯于人工恒温环境生活工作的人们,由于普遍面临机体耐热能力的下降,日常生活中,中暑的发生率有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据不完全资料统计,中暑的病死率可高达20-70%。所以在炎热的夏季,人们更需积极防治中暑。
  中暑的原因
  环境因素:发生中暑的外界因素主要为高温、高湿、风速小。在高温辐射作业环境(干热环境)和高温高湿作业环境(湿热环境)中易发生。据研究连续三天平均气温超过30摄氏度和相对湿度大于73%最易发生中暑。同时也要注意有时虽然气温不高,湿度不大,但由于环境通风较差,也易发生中暑,比如夏季人们在密闭的工作环境中,易发生中暑。在城市中,各种高大建筑物影响空气流通,夏季空调的大面积使用,街道的狭窄及逐渐增多的车辆,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城市绿化面积的减少等原因,形成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的气温。以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多,形成的温室效应,气温呈升高的趋势,这些原因均导致了中暑现象的增多。
  自身因素:主要有○1.产热增加,如从事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以及患有发热、甲亢等代谢增加的疾病。○2.热适应差,如营养不良(如何治疗营养不良)、年老体弱、孕产妇、过度疲劳、缺乏体育锻炼、睡眠不足、饮酒、饥饿以及突然进入旅游热区和高温环境。○3.散热障碍,如过度肥胖、穿紧身、透气性差的衣裤、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硬皮病(如何治疗硬皮病)、痱子(如何治疗痱子)、大面积烧伤病人恢复的瘢痕。另外,在使用抗胆碱药物、抗组胺药物、抗抑郁药物、B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酚噻嗪类等药物治疗期间,以及患有脱水、休克、心衰等疾病的患者,也是导致中暑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中暑的分类
  1、热射病(中暑高热),是指人体受外界环境中热源的作用和体内热量不能通过正常生理性散热致使体内热蓄积引起的体温升高,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无汗、意识障碍(如何治疗意识障碍)。多发生于高温作业数小时后,或耐热力下降的持续几天高温后中暑。当体温在42-43摄氏度时,持续数分钟人体细胞发生不可恢复的损伤,中枢神经细胞受损,心肝肾也有损伤。当体温大于50摄氏度数分钟内细胞死亡。当发生热射病时,可出现脑出血(如何治疗脑出血)、脑水肿,心肌发生混浊肿胀、间质出血,肺淤血、水肿,肝小叶中央坏死,肾脏缺血,肾小管退行性病变,皮肤血管扩张,加之失水失盐,血液浓缩,至周围循环衰竭。热射病还有一种特殊的类型——日射病,当在烈日下或强辐射下劳作,由于强烈光线和红外线长时间照射头部,引起头部温度升高,导致脑组织水肿,出现颅内高压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如何治疗头痛)、耳鸣、剧烈呕吐、烦躁,严重者出现昏迷(如何治疗昏迷)、惊厥(如何治疗惊厥)。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