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一起职业性有机锡中毒事故

作者:朱建全 何俊 翟明芬  
评论: 更新日期:2010年12月01日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 33岁。自2006年4月3日起在该公司从事开炼机工作,接触PVC和有机锡,每日工作12 h,工作时戴纱布口罩。2006年8月8日,出现头痛、发热,在附近诊所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 8月10日晚患者出现意识模糊、不能入睡,胡言乱语,进食少,并逐渐加重,入当地综合医院精神病科,经对症治疗好转。8月17日,出现眼球上翻、四肢抽搐,呈阵发性发作,每次发作持续2~3 min,一日发作10余次伴意识不清,不进食,治疗未能缓解,于8月20日转神经内科治疗。患者既往体健,无癫痫、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史。入院查体: T 37•8℃, P 52次/min, R 14次/min, BP125/74mm Hg;昏迷,被动体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抵抗,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检查不合作,双侧膝反射(++),双侧巴彬斯基征(±),双侧克匿格氏征(+)。心肺(-)。实验室检查:血钾2•22 mmol/L (2006年8月21日);肝功能, ALT 145 U/L, AST 81 U/L,γ-GT 81U/L, LDH 276 U/L;头部CT示脑白质密度减低; MRI检查示双侧大脑半球弥漫白质病变,考虑脱髓鞘病变。

    入院诊断为中毒性脑病,低钾血症。经重症监护,吸氧、脱水剂、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脑水肿、止痉、补钾、护肝等急救对症治疗,患者意识转清,生命体征平稳。仍有记忆障碍、共济失调、肌无力,继续住院治疗。

  4 讨论

    近年来,甲基锡化合物替代铅盐类稳定剂在塑料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稳定剂除具有早期着色、长效稳定性的优点外,而且具有良好的二次加工性,并且克服了铅毒污染环境和危害生产者健康的缺点,被称为聚氯乙烯加工“绿色助剂”。有机锡化合物种类繁多,其毒性及毒作用靶器官差别很大。但是,由于工艺控制技术难度较高,甲基锡稳定剂在合成过程中,往往含有多种杂质。三甲基氯化锡是甲基锡稳定剂的主要杂质之一,也是引起职业中毒的主要原因。其毒性高,常温下可挥发,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体内。本次事故现场环境通风不良,事发时间属高温季节,因此即使用量较少,也能引起中毒。调查中发现,甲基锡材料供应商仅以锡含量为惟一技术标准(达到20%即可满足工艺需要),不能提供原料的构成成分。两次送检(不同批次)的硫醇甲基锡,经质谱定性分析,所含成分均有较大差别。此为可能发生职业中毒的最大隐患。

    三甲基氯化锡主要作用中枢神经系统,靶器官是边缘系统和小脑,并可引起低血钾。此外,肝功能也可出现一定损伤。值得注意的是,有机锡中毒往往具有1~5 d的潜伏期,早期可仅为轻度类神经症状或兴奋表现,症状无特异性,容易误诊。本文介绍的典型病例即先被诊断为精神病,给予精神病药物治疗。根据推断,本次事故的3名患者发生中毒的时间在同一天,但因潜伏期有差异,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在发病初始并未考虑到职业因素,后根据职业接触史、临床表现及现场调查及原材料检测,依据GBZ26—2002《职业性急性三烷基锡中毒诊断标准》和GBZ76—2002《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 3名患者均诊断为职业性急性重度有机锡中毒(三甲基氯化锡所致)。

    本次事故提示,有机锡中毒引起的中毒性脑病后果严重,无特效解毒办法,故预防为重中之重。首先是生产中选用成分已知的、无毒或低毒的有机锡化合物原料,加强管理,确保原料安全。硫醇甲基锡成品的毒性高低取决于“三甲”的含量,国内报道的多起事故均为硫醇甲基锡中三甲基氯化锡含量偏高所致。其次,生产环境中应配备通风排毒设施,尤其在夏季高温作业时,有机锡挥发增多,使机体吸收增加;国家应制订三甲基氯化锡的检测标准,定期监测车间空气。

    再者,关键岗位应配戴防毒口罩。有文献认为,定期检测血钾有助于及时发现过量接触人群,可作为预防性监测的早期敏感指标,以杜绝此类事故的发生。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