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公共安全危机的现场控制和管理

  
评论: 更新日期:2018年05月23日

第一节 现场管理的目标
一、 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蔓延扩大
二、 维护现场秩序,控制违法犯罪
三、 为恢复创造条件
四、 保护现场与证据不被破坏

第二节 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快速反应原则
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必须坚持做到快速反应,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现场、控制事态、减少损失。
二、协调联动原则
三、安全第一原则
四、适度反应原则
适度反应原则是指现场管理各种措施应当与公共安全危机的规模、性质、危害程度相当。
五、合法性原则
六、无歧视原则
对所有的受害者,不论其性别、民族、种族、宗教信仰、身份、社会地位,都应得到相同的待遇。
七、程序性原则
公共安全危机的现场管理措施必须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和优先次序,确定现场管理及处置的工作程序。
八、资源共享原则
危机管理中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政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在大多数情况下,可用的资源往往是有限的,而且这些资源往往掌握在不同的部门或机构手中,只有遵循资源共享原则,建立良好资源准备和配置机制,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危机的重要方面,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综合使用效果。
第三节 公共安全危机现场评估
一、 评估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性质
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所具有的信息不充分的危机特点,决定了在进行应急处置工作时,首先要对面临的现场情况进行评估,而对事件性质的判断又是最重要的,因为不同性质事件的应急处置要求有不同的侧重点。
二、 现场潜在危害的监测
多数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处置现场可能会存在各种潜在危险,会随时发生二次爆发造成事态的蔓延和扩大,导致危害加剧,并对应急处置人员的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因此,在进行应急处置时,必须对现场潜在的危害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避免二次灾难的发生。
三、 现场情景与所需应急资源的评估
应急处置工作头绪多、任务重,而且是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开展的,因此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其中现场情景与应急资源是否匹配,是应急处置工作取得成功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现场情景以及处置难度的评估分析,及时合理地采取各种措施、调动相应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参与现场处置,是保证应急处置快速、有效应对的重要保证。
四、 人员伤亡的情况评估
人员伤亡情况不仅是决定着事件的规模与性质,而且也是安排现场救护主要考虑的因素。在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制度中,人员伤亡情况是决定事件报告的时间期限、反应级别的重要指标。当人员伤亡的数量超出地方政府的反应能力时,必须及时请求上一级政府应急资源的支持。
五、 财产和经济损失的估计与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
在应急处置初期,对经济损失的估计更侧重于对事件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的估计。
六、 周围环境与条件的评估
在应急处置过程中依然处于积极运动期,随时可能造成新的危害后果,而周围环境和条件就是其再次爆发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应急处置时必须随时注意周围环境和条件对处置工作的影响。对事发现场的周围环境与条件的评估包括对空间、气象、处置工作的可用资源特点的了解与评估。
第四节 应急处置的现场安排
一、 设置警戒线
根据公共安全危机的性质、规模、特点等不同情况或需要,在公共安全危机现场或其他相关场所,应安排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或保安人员、或企业事业单位的保卫人员、或武装警察等应急参与人员实施警戒保护,防止非应急处置人员与其他无关人员随意进出现场,干扰应急处置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 应急反应人力资源组织与协调
通过对现场情况的初步评估,应根据相关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应急反应的人力资源。公共安全危机的应急处置现场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
三、 应急物资设备的调集
应急处置需要大量的专业设备和工具。专用设备、工具与车辆一般由各专业救援队伍提供,对于一些特殊和所需数量较多而现场数量不足的设备、工具与车辆可以通过媒体向社会征募,同时也可以向有关方面请求支援。
四、 人员安全疏散
决定是否组织疏散人员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一般有:(1)是否可能对群众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危害,特别是要考虑到是否存在潜在危险性;(2)危机的危害范围是否会扩大或者蔓延;(3)是否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根据公共安全危机的类型和危害程度,对人员疏散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临时紧急疏散,一种是远距离或相对允许时间较长的疏散。
五、 现场危险源控制
    现场的危险源包括:各种易燃易爆危险物品、有毒有害物质、电气设备和线路、建筑物局部或整体坍塌等。
六、 受害人救助与处理
(一) 现场搜救
(二) 死亡人员的法医学处理
(三) 受伤人员的现场救护
(四) 其他受害人的救助
七、 重要目标与设施的保护
重要目标与设施主要包括特定区域内或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设施等。
八、 对新闻媒介和信息的管理
九、 现场交通管制
十、 维护现场治安秩序
第五节 人员安全疏散
一、临时紧急疏散
临时紧急疏散常见于火灾和爆炸等突发性公共安全危机的应急处置过程中。
(一) 紧急情况下的心理反应
1、逃避或战斗。
2、过度恐慌。
3、从众心理。
4、趋熟。
5、奔光。
6、回救反应。
(二) 紧急疏散中群集行为的控制
群集行为就是指人员的成群聚集。人群在移动过程的行进速度并不决定于个体的平均行进速度,而是决定于人群的密度。人群密度越大,群体的行进速度越低。
1、成拱现象
2、异向群集
3、异质群集
(三) 临时紧急疏散的组织指挥
1、改进场所硬件设计,避免群集现象的出现
2、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
3、组织训练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科学反应的人员队伍
4、建立现场信息传播系统
二、远距离疏散
远距离疏散涉及的人员多、疏散距离远、疏散时间长,因此,远距离疏散必须在事先进行疏散规划,通过分析危险源的性质和所发生事件的严重程度与危害范围,确定危险区域的范围,并根据区域人口统计数据,确定处于危险状态和需疏散的人员数量。结合危险区人员的结构与分布情况,可用的疏散时间、可能提供的疏散能力、交通工具、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因素,制定科学的疏散规划。
三、人员疏散与返回的优先顺序
(一)疏散顺序
1、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即将疏散撤离的地区与场所;
2、居民与群众;
3、工作人员中的非关键人员(包括媒体人员);
4、应急关键人员之外的所有人员;
5、全部撤离。
(二)返回顺序
1、应急处置的参与人员;
2、现场评估人员与由应急人员陪伴的媒体人员;
3、公共设施的维修人员;
4、居民、财产的主人以及其他有关人员;
5、无限制出入。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