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让职工在零风险的环境里工作

作者:孙胜利  
评论: 更新日期:2017年01月14日

    我们常说“人命关天”,还有比天大的事情吗?《第一管理》——简单的四个字就回答了这一问题,给安全工作以中肯有力的定位。书中鲜明的观点,生动的事例和全新的理念都引发我们许多新的思考。
近年来,安全管理似乎一年比一年重视,一年比一年深入。可是,纵观各行各业,总有大大小小的安全事故发生,严重者一次事故竟吞噬几十人的生命,令人发指,同时也让大家对安全管理工作感到茫然,觉得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总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读了《第一管理》,我认识到,事故的发生不是偶然,而是管理过程中人、机、环境三方面,点点滴滴的疏漏和缺陷汇集的必然。
        的确,事故是积累出来的,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的不安全行为是这样,操作规程大家记得很熟,开始遵守得较好,但时间长了警惕性有所放松,觉得有些条款无关紧要,时常无视规程要求,各行其是,由于侥幸没有出现事故,便无数次地重复着这些违章行为,久而久之成为无意识的习惯性违章,使隐患悄悄地伴随着自己。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这样,“铁钉与王国”的事例非常典型,当初掉一颗铁钉的时候并不影响骏马飞奔,所以引不起有关人员的重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奔跑震动,其它铁钉陆续掉下来,导致铁蹄丢失。结果是:掉了一颗铁钉,丢了一个铁蹄;丢了一个铁蹄,伤了一匹骏马;伤了一批骏马,牺牲了一名将士;牺牲了一个将士,输了一个王国。生产现场何尝不是如此?由于人们的麻痹大意、无所谓等不安全心里作怪,对现场一些细微的隐患视而不见,对岗位不起眼的缺陷司空见惯,小隐患随着环境变化和外界因素的影响不断升级扩大。当这些看似离风险很远的问题被大家忽略甚至默许时,现场已是危机四伏,当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交叉相遇时,事故随时可能出现。
        小偷进屋先干什么?这一诙谐幽默的提问似乎是对懈怠安全工作的讽刺,但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小偷尚且在行窃前先踩点、进行危险辨识、研究安全退路,那么我们在生产中更应该有比他们更强更细致的职业安全精神;小偷如果不事前排除风险,不但偷不到东西,很有可能锒铛入狱。我们生产过程中的风险不排除,不仅生产上不去,职工的生命安全也没有保障。
所以,先安全,后生产,让职工在零风险的环境里工作,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
        首先,我认为安全管理目标着眼点应更近、更具体一些。以前我们制定的目标总是事故为零,我觉得未免宽泛空洞。因为安全的对立面是风险,零事故仅仅证明没有发生事故,但并不说明消除了发生事故的“病灶”。有风险就有隐患,就有可能发生事故。所以,零风险才是我们的永远目标。零风险这样的目标贴近现场,容易使职工联系工作具体情形,进而做到个人无违章,岗位无隐患,班组无事故。
        其次,所有事故都是“人祸”。 不安全行为是人的安全意识淡薄、麻痹大意思想造成的,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人产生惰性,缺乏责任感,疏于检查整改而存在的。因此,人即是安全管理的对象,又是安全管理的动力源。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的意识和能力,实现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是思想转变。另一方面,要系统思考,超前预防,建立管控有力,约束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全员参与隐患排查整改,从源头上制止风险的产生。
        第三,坚持和深化标准化建设。我们结合现场实际,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的安全管理标准化运行模式,将安全管理推向了一个理想状态。但关键是将标准化贯彻落实到生产现场。一是要对照标准逐渐规避习惯性违章,切实规范操作行为。二是按安全要求认真进行现场安全防护改进,尤其是对于转动部位、能量载体、有毒害环境因素坚决做到防护彻底到位,即使人在这些部位出现不安全行为,也不会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真正实现安全本质化。
此外,需要我们全员有高度的安全责任感、一丝不苟的安全态度和严谨务实的执行力,扎扎实实进行风险治理,使我们的现场真正“经得起检查,更经得起不检查”。尤其是能够经得起不检查,那才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
       天道酬勤。安全工作无捷径可走,但有规律可循。只要我们系统思考,超前预控,以一万的努力防止万一的发生,让职工在零风险的环境下工作,我们的企业一定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