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习近平国家安全观的思想、特点及其启示

作者:颜烨  来源:华矿安全报 
评论: 更新日期:2014年05月07日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2014年3月25日,在第三届国际核安全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首次阐述中国核安全观和核安全政策;4月9日,习近平在武警特种警察学院视察时强调,武警部队作为国家反恐维稳的重要力量,要坚决有力打击各种暴力恐怖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4月14日,习近平专程到空军机关,就空军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进行调研时强调,空军在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出了重要贡献;4月15日,习近平主持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首次会议,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全新概念,明确了国家安全体系的主要内容,这意味着国家安全观的努力方向和实际抓手。至此,在短短五个月内,习近平连续推出了新的国家安全观。
 

一、国家安委会首次会议的主要精神和内容
这里,我们着重从新国家安全观的总体思想、目的意义、主要内涵、行动措施方面,对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内容进行归纳:
1.新国家安全观的总体思路
习近平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2.新国家安全观的目的意义
习近平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他强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目的就是更好适应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体制,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  
3.新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涵
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4.落实新国家安全观的措施
习近平最后指出,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要遵循集中统一、科学谋划、统分结合、协调行动、精干高效的原则,聚焦重点,抓纲带目,紧紧围绕国家安全工作的统一部署狠抓落实。
 

二、习近平新国家安全观的基本特点
归纳起来,新的国家安全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新国家安全观区别于传统狭义概念而呈现全面包容性
狭义上的国家安全,是指主权国家独立自主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和利益的总和;其具体包括:国家独立、自主和领土完整以及国家政治制度不受侵犯,经济发展、民族和睦、社会安定不受威胁,国家秘密不被窃取,国家工作人员不被策反,国家机构不被渗透,人民生命、财产不受外来势力的威胁和侵犯。1993年2月七届全国人大三十次会议通过的《国家安全法》第四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进行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其调整对象是以防范、制止、惩治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和其他敌对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为主要内容的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社会关系。这就是说,以往狭义的国家安全,主要是指国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人民安全(特指不受外来侵犯和威胁)。
从会议内容看,新的国家安全概念是根据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而提出的一种广义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非常全面:既对外,也对内;既有政治性的,也有经济、社会、文化性的;既有传统的,也有非传统的(如反恐、生态治理、信息、资源等);既有人的安全,也有事、物的安全;既有环境的安全,也有系统的安全;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为基础、互为条件。这就包括以往国家、政府和专家学者所划分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社会安全四大公共安全(参见2006年出台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发布的《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等)。
2.新国家安全观是一个体系化的总体和整体
所谓体系化,即指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具有相互关联性,且按照先后、主次、上下、左右等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组合的总体和整体,而且内部包含各大子系统,且子系统之间具有内在逻辑性,浑然一体。如国家安全委员会首次会议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传统狭义上的国家安全虽然有一定的体系,但不是总体全面性的,而是具体对外的国家安全子系统。
而且,国家安全委员会首次会议强调,要统一部署、科学规划、统分结合、抓纲带目等落实措施,更体现了中央高层在行动措施方面的体系化。
3.新国家安全观调整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范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的中央会议文件,在涉及国家安全问题时,一般是放在国防、军事和外交部分加以阐述。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此作了重大调整,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的表述放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部分加以阐述。
这种重大调整表明,新的国家安全不仅仅是军事国防和外交事务(对外),也是对内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地将对外国家安全与对内国家安全(和社会治理)结合起来,意在表明,国家安全治理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而且本身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改进和创新国家安全治理方式方法。
4.新国家安全观强调中国特色和中国意蕴
“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也是会议首次提出。这里,可作三方面的理解:第一,当今中国所指的国家安全,已经不同于国外传统狭义所指的国家安全,而是全面包涵的概念,内涵丰富,外延扩大,这在前面已经阐述。这里明显强调与中国儒家、道家、法家等传统文化中的安全文化思想一脉相承,如习近平在国际核安全峰会上强调中国政府的核安全观和政策“四个并重”原则: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第二,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观强调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工作体制,意在表明中央国家牢牢占据国家安全的主导权和控制权,受执政党领导。第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观是要通过创新社会治理,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是要服从服务于实现执政党和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总布局而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
 

三、新国家安全观考察的启示和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和对中央精神的把握,我们得到新的启示,引发一些新的思考:
第一,在国家安全组织建制方面,国家安全委员会将会统揽包含对外对内的一切公共安全职能,包括国防、军事和外交等涉外安全职能部门,以及社会治安和警察、减灾防灾、生产安全(矿山、交通和消防等)和职业安全卫生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生态环境治理、意识形态和文化宣传安全等公共安全职能部门,都将重新统一规划整合,至少在职能上重新整合。
第二,现代化国家治理是政府、市场、社会三大主体和多种社会力量的平等合作共治,决不是政府的独立管制。国家安全虽然强调中央权威性主导,但被纳入社会治理创新体系,则意在表明,国家安全治理同样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一主多元”格局,同样是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善治”。
第三,需要注意的是,国家安全委员会强调服从服务于执政党安全和国家发展战略部署和大局,但不能就此认为,国家安全在国内就是党政对合法公民的人身管制,也不能理解为以往意义上的为“维稳”而“维稳”,而主要目的则是要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各阶层成员和谐共处、确保社会安定有序,最终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强、社会文明进步。进一步说,执政党安全与人民安全是统一的:人民安全是执政党安全的社会基础;执政党安全是人民安全的组织保障。当前,在国内,威胁人民安全、执政安全的最大危险是社会公平正义受到严重损害,也就是社会结构性风险,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总之,人民安全高于一切,其他诸如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国土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等,都统一于人的安全、民的安全,这就是新国家安全观的宗旨。(刊载于《华矿安全报》2014年4月18日第9期,引用时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