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建筑防火概述

  
评论: 更新日期:2015年03月21日

建筑是人们用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我国现代建筑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经历了从传统的中国旧建筑体系到中西交汇、风格多样的发展历程,并随着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建筑功能、技术、造型与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在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建筑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城市的规模和功能,经济的增长和繁荣,社会的变革和进步,都浓缩在城市建筑的发展变化上。

建筑防火是指在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采取防火措施,以防止火灾发生和减少火灾对生命财产的危害。通常,建筑防火措施包括被动防火和主动防火两个方面。建筑被动防火措施主要是指建筑防火间距、建筑耐火等级、建筑防火构造、建筑防火分区分隔、建筑安全疏散设施等;建筑主动防火措施主要是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防烟排烟系统等。

一、建筑火灾的原因

从我国多年来发生火灾的情况来看,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镇数量和规模的扩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生产和生活中用火、用电、用易燃物、可燃物以及采用具有火灾危险性的设备、工艺逐渐增多,因而发生火灾的危险性也相应地增大,火灾发生的次数以及造成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呈现上升的趋势。

建筑起火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电气火灾、生产作业类火灾、生活用火不慎、吸烟、玩火、放火和自燃、雷击、静电等其它原因引起火灾等,详见本书第一篇第二章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分析建筑起火的原因是为了在建筑防火设计时,更有效、有针对性地采取消防技术措施,防止火灾发生和减少火灾的危害。

二、建筑火灾的危害

建筑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也潜伏着各种火灾隐患,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火灾,给城镇建设和群众生活带来极大的不幸和灾难。根据近年来的统计,高层、多层、单层以及地下等建筑火灾次数占火灾总数的70%以上,造成的人员死亡和直接财产损失分别占火灾死亡总人数和直接财产总损失的80%和85%以上。建筑火灾具有空间上的广泛性、时间上的突发性、成因上的复杂性、防治上的局限性等特点,其发生也是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效应作用而造成的非纯自然的灾害事故。建筑火灾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危害人员生命、造成经济损失、破坏文明成果、影响社会稳定等,详见本书第一篇第二章中关于火灾的危害的论述。

三、建筑防火的原理和技术方法

建筑防火原理是根据社会群体行为的规律和后果,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实现控制建筑火灾发生,避免和减少火灾对人的生命以及财产造成危害的目的,满足人们对建筑消防安全的需要。具体地说,就是根据建筑工程的建设目标,遵循火灾发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运用工程技术和经济方法,依据国家和地方的消防技术标准、规范和其它有关标准、规范,针对建筑的使用性质和火灾防控特点,从消防安全角度进行综合、系统的设计。建筑防火的技术方法主要有:

(一)总平面布置

建筑的总平面布置要满足城市规划和消防安全的要求。一是要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生产经营规模、建筑高度、建筑体积及火灾危险性等,从周围环境、地势条件、主导风向等方面综合考虑,合理选择建筑物位置。二是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划分生产区、储存区(包括露天存储区)、生产辅助设施区、行政办公和生活福利区等。同一企业内,若有不同火灾危险的生产建筑,则应尽量将火灾危险性相同的或相近的建筑集中布置,以利采取防火防爆措施,便于安全管理。三是为防止火灾因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影响而导致火势向相邻建筑或同一建筑的其他空间蔓延扩大,并为火灾扑救创造有利条件,在总平面布置中,应合理确定各类建(构)筑物、堆场、贮罐、电力设施及电力线路之间的防火安全距离。四是要根据各建筑物的使用性质、规模、火灾危险性,考虑扑救火灾时所必需的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和消防扑救面。

(二)建筑结构防火

建筑结构的安全是整个建筑的生命线,也是建筑防火的基础。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研究建筑防火措施、规定不同用途建筑物需采取相应防火措施的基本依据。在建筑防火设计中,正确选择和确定建筑的耐火等级,是防止建筑火灾发生和阻止火势蔓延扩大的一项治本措施。对于建筑物应选择哪一级耐火等级,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规模及其在使用中的火灾危险性来确定,如性质重要、规模较大、存放贵重物资,或大型公共建筑,或工作使用环境有较大火灾危险性的,应采用较高的耐火等级,反之,可选择较低的耐火等级。当遇到某些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达不到规范的要求时,可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解决。常用的方法主要有:适当增加构件的截面积;对钢筋混凝土构件增加保护层厚度;在构件表面涂覆防火涂料做耐火保护层;对钢梁、钢屋架及木结构做耐火吊顶和防火保护层包敷等等。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