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事故致因理论浅述

作者:王如君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5月29日

 

引言(1)
  事故致因理论是安全原理的主要内容之一,用于揭示事故的成因、过程与结果,所以有时又叫事故机理或事故模型。它暂时避开了危险源的具体特点和事故的具体内容与形式,而只是抽象概括地考虑构成系统的人、机、物、环境,因此它更本质、更具普遍意义。当它和具体的危险源,具体的事故结合时,就可以更科学、更实际、更生动地把可能的事故成因、过程、结果展现在人们面前。故而它是进行危险性的分析、安全性评价、对策制定、监控管理,以及事故调查分析有力武器。

    到目前为止,人们已提出了十多种事故致因理论,这里我们介绍其中常用的几种。

因果论(2)

    事故具有随机性,构成“机”的多个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或制约的关系,其中之一就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有继承性,即前一过程的结果往往是引发后一过程的原因。例如某一事故的发生,最初是由于发生了事件N1,这是“因”;然后导致了事件N2,这便是“果”。N2包含着N 1,它又作为“因”引发了下一过程及结果N3。如此传递下去,导致了最后的“果”——该事故及其损失。

    属于这种因果论的事故模型有线性多因素连锁性,非线性多因素连锁性,线性-非线性复合型,海因里希的多米诺(domino)骨牌理论等等。其中,日本的北川彻三等人将此理论归纳到了日本的《安全工学便览》中。

    北川彻三的模型基于这样的事实和认识,即事故和事故是否造成损失与损失大小是偶然性,而事故的发生则必有原因,这是必然性。这些原因中可以分为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从间接原因到损失构成了一个反映因果关系的事故链,如图1所示。

    损失←事故(火灾)←一次原因(直接原因)←二次原因(间接原因)←基础原因(间接原因)

    
    图1 因果关系的事故链

    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也叫一次原因,它出现在事故的当时和现场,包括人的原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失误或误操作)和物的原因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失误或误操作)和物的原因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含机械设备的缺陷、故障、失效和环境的不良条件)。这二者是间接原因造成的结果。

    间接原因又可以区分两个层次,即二次原因和基础(三次)原因。其中包括:

    (1)技术原因,是指机械设备、计测装置、建筑设施、工具护具等设计不当,维护保养与检修不够,工作场所的各环境因素不适,危险部位防护、警示存在缺陷等等。

    (2)教育的原因,是指对相关人员的安全培训不够,从而造成了他们缺乏与自己的岗位、职责相适应的必要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经验、安全作风、应变能力等安全素质。

    (3)身体的原因,是指作业者身体缺陷(如近视、耳聋),身体不适(如生病、醉酒),疲劳。

    (4)精神的原因,是指人的精神状态不佳、性格缺陷等。如不满、懈怠、急躁、害怕、不和、愚钝。

    (5)管理的原因,是指包括企业最高领导人的安全责任心不强,规章制度不明确、不健全、维护保养、监督检查不力、人事与劳动纪律组织管理缺陷等。

    (6)学校教育的原因,是指教育部门对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具的成长过程中应贯穿的安全教育重视、实施得不够。

    (7)社会、历史的原因,是指政府部门、群众团体整个社会的力量对产业发展和公共安全宣传教育不够,缺乏应有的安全文化氛围的熏陶。

    上述(1)~(4)属二次原因,(5)~(6)属基础原因。但生产实践和理论分析都表明,其中的技术(或工程)原因、教育原因、管理原因作为平时的安全对策来讲是最重要的,从而技术(工程)对策、教育对策和管理对策(所谓“三E”对策)被视为是防止产业事故灾害的“三大支柱。”后来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和范围的扩大,有必要把“环境”单独提出来,这就变成了“四E”安全对策。

    基于因果论的事故致因理论,可以得到以下几点重要的启示:

    (1)为了防止产业灾害的发生,在图1的事故链中,解决好任一个环节,都可以到的效果。

    (2)为建立预防产业灾害的四大原则提供了依据。这就是预防可能的原则,损失偶然的原则,原因继起的原则和选定对策的原则。

    (3)基于因果论,对一个系统进行安全分析和评价时,就产生了两种重要而有效的逻辑方法。即演绎法,据结果推理原因,如故障树分析(FTA);归纳法,据原因推论结果,如事件树分析(ETA)。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