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水上旅游交通安全管理,保障游客、船员、船舶安全,促进水上旅游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沿海、河流、湖泊等通航水域法定登记范围内旅游船舶的安全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各县区人民政府及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应当加强辖区内水上旅游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支持、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对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及时予以协调解决。
第四条 交通运输部门负责旅游船舶的行业安全管理工作,具体履行对监管范围内旅游船舶核发水路运输许可证、船舶营运证,会同海事管理机构划定航行、停泊水域等职责。
海事管理机构负责旅游船舶交通安全统一监管,具体履行旅游船舶登记、船员培训与发证、进出港签证、监督检查和水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等职责。
安监、旅游、公安边防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旅游船舶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五条 公园、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水域及湖泊、水库、河流等通航水域的主管单位负责其管理水域范围内旅游船舶的安全管理工作,具体履行下列旅游船舶安全管理职责:
(一)落实旅游船舶、船员、游客定额的安全管理责任制;
(二)落实旅游船舶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专门人员;
(三)督促旅游船舶经营人、所有人、船员和游客遵守水上交通安全的有关规定;
(四)依法应当承担的其他安全责任。
第六条 旅游船舶经营人或者所有人应当按照安全生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和安全操作规程,落实防治污染管理责任制度,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第二章 船舶及航行安全
第七条 旅游船舶必须具备下列条件方可航行和营运:
(一)经海事管理机构认可的船舶检验机构检验,并持有合格的检验证书;
(二)经海事管理机构依法登记并持有船舶登记证书;
(三)配有符合规定的掌握水上交通安全技能的船员;
(四)配备海事管理机构核发的船舶安全检查记录簿、签证簿等法定文书;
(五)取得交通运输部门核发的水路运输许可证及相应的船舶营运证;
(六)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相关保险;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旅游船舶左右舷或者明显处应当标有海事管理机构核准的船名。
第九条 在旅游船舶上任职的船员应当按规定持有相应的适任证书,服务人员应当持有专业培训和特殊培训合格证书。
第十条 旅游船舶应当在交通运输部门、海事管理机构划定的水域航行、停泊。
第十一条 交通运输部门、海事管理机构在划定旅游船舶的航行、停泊水域时,应当要求其经营人或者所有人提供下列资料:
(一)相关主管单位的书面批准文件;
(二)拟选取水域的地点、范围、水深等相关概况的书面说明;
(三)拟设置配套水上水下建筑的相关图纸。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严禁旅游船舶航行:
(一)船员酒后驾驶;
(二)沿海蒲氏5级风以上,河流、湖泊等水域蒲氏6级风以上(其中5米以下的机动船舶在4级风以上),暴雨、浓雾、能见度小于500米等恶劣天气或者黄河水流量超过1500米3/秒时;
(三)携带危险品;
(四)载客超定额;
(五)在技术性能不具备的情况下夜航;
(六)其他影响航行安全的情形。
第十三条 旅游船舶应当按照规定配备救生衣。敞开式旅游船舶在航行时,所有人员应当穿着救生衣。
第十四条 旅游船舶航行应当遵守《国际海上避碰规则(197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避碰规则》等有关航行及避让规则,保持正规瞭望,注意观察,采用安全航速。
第十五条 旅游船舶应当按照规定办理进出港签证。
第十六条 旅游船舶驶进险滩、急流或者弯曲航道前,船员应当向游客提示,告知注意事项。
第十七条 旅游船舶应当按照规定配备甚高频通信系统(VHF)。在沿海或者通海水域内载客超过12人以上的旅游船舶,应当安装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终端并确保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