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时间]:2008年 10月20日 下午
[授课班级]:07级预算2班
[授课课题]:诈骗有术,细心防范
[教学目标]:1.让学生识别诈骗类型和骗子常采用的诈骗方法
2.讨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容易上当受骗
3.针对案例讨论如何防止被骗
4.侧面教导学生要从小就明白谦虚谨慎的为人处事之道
[教学重点]:针对骗子骗术的应对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当场识别是否受骗
[教学方法]:放映录像观看、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思考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班会开始前,在黑板上写上本次班会的主题内容——“诈骗有术,细心防范”,准备好多媒体设备、录像光盘,开放投影仪,清点人数,三点钟准时开始放映录像光盘。
二、 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是美好的,但是没准会遇到一些不美好的人和事,并且容易上当受骗,特别是我们这些在校学生。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一些片段,这些人在做什么呢?他们的行为安全吗?想一想自己身边有没有人发生过这些事呢?
(首先放映一段录像,包括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诈骗行为类型,将手机电话诈骗案例简单例举如下:
1.短信骗术:我是××省公证处的公证员××,恭喜你的手机或电话号码抽
奖中了×等奖,奖品是小轿车一部;
2.电话骗术:有人打电话称,您的家人在某地生急病或发生意外,急需用钱,让您把钱打到××银行账号上;
3.电话骗术:有人打电话称,您的孩子被绑架,并索要赎金,电话中甚至还出现了孩子的哭闹声音;
4.电话骗术:“我在外地出差,我的手机很快就没有话费了,麻烦你帮我买张充值卡,再用短信告知充值卡号与密码;”
5.电话骗术:收到陌生的电话号码,响过两下就挂断。如电话一打过去就开始计费或者麻烦就开始了。
另外还有捡钱分钱诈骗,百元假钞换零钱,ATM机诈骗、网络诈骗、车票诈骗、学生兼职诈骗等案例。)
放映完毕之后,给学生讨论与交流的时间并发表自己耳闻的其他诈骗事件。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与交谈,我们了解到诈骗行为的形式多种多样,让人防不胜防。那么我们怎样识别诈骗行为呢,常见的诈骗行为有哪些,我们又要如何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去细心防范呢?)
二、 讲授新课
(一)诈骗的定义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二)诈骗的形式
按骗子身份进行分类:
1、借熟人关系进行诈骗
此类骗子往往是冒名顶替或以老乡、朋友的身份进行诈骗的。而受害人往往碍于面子或出于“哥们义气”,也只好“束手就擒”。
2、借中介为名进行诈骗
现在有些同学出去做兼职、家教等,就可能会遇上这种情况。而此类骗子就是利用同学急于找到好的兼职、家教的心理,以招工点、兼职家教介绍所等名义进行诈骗或利用同学们作为其兼职劳动力,从中大捞一把。
3、以特殊身份进行诈骗
此类骗子多以社会上的“能人、名流”的名义进行诈骗,如谎称自己是导演、公安人员、商人、气功大师等,抬高自己身价,对找工作等难办的事表示“完全有能力”解决。这类诈骗手段较为单一,较易识破。
4、以遇到某种祸害急需别人帮助的身份进行诈骗
从目前来看,此类骗子多以走失的或财物丢失的学生、灾区群众、落难者等名义进行诈骗。
5、以小利取信,进行诈骗为实
此类骗子采取“欲擒故纵”的方法,先以曾许诺的利益予以兑现,让你感到此人所做的事可信,待取得你的信任后,就狠狠地敲你一把,让你在绝对信任和不知不觉中蒙受重大的损失,此类诈骗计划周密、发现不易。
按欺骗的手法进行分类:
1、通过手机通讯进行的信息诈骗(主要是发送短信或者直接通话)
2、通过信用卡进行的诈骗
3、在自动取款机上将信用卡调包
4、利用外币进行诈骗
5、利用迷信进行诈骗
6、利用网络进行诈骗
(三)受骗的原因
虽然诈骗行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说来,受害人具有一些不良或幼稚的心理意识,是诈骗分子之所以能轻易得手的关键。原因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1.太过纯良:将心比人。以为自己对他人真诚,别人也一定会以真诚回报。
2.知识局限:对事物、问题,和对他人认识不够,鲁莽行事。还有的人具有“封建迷信”的心理。轻信“神”、“鬼”、“命运”,不相信客观实际,不懂装懂,轻意相信对方。
3.为了满足私欲(或贪欲):贪欲萌生,投机取巧。有的人金钱至上乃至真假不分,眼睛只盯在“钱眼”上,警惕全无。还有一些人沾染“拍马屁”的习惯,一见高级干部及子女的出现,以为有利可图,就“顶礼膜拜、见之恨晚”,这样很容易成为诈骗的对象。
(让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作为在校读书的学生,为什么更容易上当受骗?)
(四)如何防止诈骗
1、增强分辨能力,学会自我保护
骗子为了行骗,首先要对自己的身份进行伪装,子乌虚有地编造出他所需要的各种身份。骗子伪装身份要么将自己伪装成有权或有钱,或者能给你带来经济利益的那种令你十分羡慕的人,要么就伪装成十分可怜、急需帮助的那种令你十分同情的人。这就要求同学们在与他人的日常交往特别是经济交往过程中,要认真审查、验证对方的身份是否真实。你可以问对方一些具体问题,看他是否能流利地回答;也可以让对方拿出相关性的证件、证明来证实身份;或者可以打电话到他自报的单位去证实。骗子在骗到钱之前的所有言行,可能全部都是胡编乱造的,至少其中有一部分是瞎编的。骗子在“演戏”过程中,会不经意地表现出一些反常或不合常理的言行,同学们如果善于把握,就可以识破其假面目。
(同学们平常时间要及时了解各种诈骗行为,对任何人,尤其陌生人,不可随意轻信和盲目随从,遇人遇事,头脑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分辨能力,遇到了要么不加理睬,要么迅速回绝。)
2、理智的对待,千万不要感情用事
诈骗的最终目的是骗取钱财,只要有人提出钱财方面的要求,切不可被双方的感情表象所蒙蔽,要听其言、观其色、辨其行,懂得用理智去分析问题。特别遇到多人联合诈骗的时候,很不容易分清是真是假,更不能随意相信任何一个人,不能头脑发热,要稳住阵脚,以不变应万变,同时及时向老师、警察或有关部门、以及旁观者的反应来取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 不贪图小便宜、不谋取私利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飞来的“横财”和“好处”,特别是不很熟悉的人所许诺的利益,要深思和调查。天上不会掉馅饼,要克服贪小便宜的心理,保持应有的清醒。
4. 交友要谨慎
交友有选择,把握好交往的分寸。学生在交往中,要交好的朋友,要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种关系要建立在高尚的、有良好道德情操的基础上。切忌凭“哥们义气”、“江湖义气”结交一些酒肉朋友。对那种“来无影、去无踪”、无固定工作的朋友,要少结交;这些朋友多半是劣迹斑斑的社会小混混,可能是偷、骗、敲诈,样样俱全,要十分当心。在朋友交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握分寸。对于初次见面的朋友老乡,要头脑冷静,不要轻易向对方交底;当涉及到有关利益时,要理智地分析,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轻信而贸然行事,否则可能后悔不已。
5.在校学生要加强沟通,互相帮助
在学校,大家向往着同一个学习目标,生活和学习是统一的、同步的,同学间、师生间的友谊比什么都珍贵,因此相互间加强沟通、互相帮助,以避免一些伤害。同时,做人处事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要互相攀比,否则思想容易走歪路乃至上当受骗。
(放映录象再观一次看诈骗过程,及时补充在行骗过程中从受骗的原因等角度解释某些人为什么容易上当,让同学们讨论在中途该如何及时处理。例举老师自己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以及当时防骗的心理分析和逻辑判断。)
四、小结
总之,诈骗分子行骗时首先要博得对方的信任,这一阶段都是最重要的,虽然行骗手段多种多样,但只要我们树立较强的反诈骗意识,增强分辨能力,细心防范,并克服内心的一些不良心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避免上当受骗的。
五、课后作业:
从今天的班会安全教育课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有一些心得体会,将自己的想法记下;同时调查周围的同学朋友亲戚,有没有一两例遇到过上当受骗的情况,如果曾经不小心被骗取财物,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以及所吸取的经验教训,一并在下次安全教育课前上交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