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让孩子远离语言伤害软暴力

作者:周国平  来源:安全教育每周一课 
评论: 更新日期:2009年09月02日

 

让孩子远离语言伤害软暴力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什么是“语言伤害”, 并了解它对人对己在身体和心理上造成的重大伤害,平时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克制“语言伤害”?
二、教学内容:
通过一些案例学习,充分认识什么是“语言伤害”, 并学会如何克制“语言伤害”?
三、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语言伤害”的前提下并学会如何克制“语言伤害”?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案例背景]
记得我们读小学的时候,特别强调“五讲四美”,其中首要的两点就是“讲文明、讲礼貌”。现在小学里虽然不再有“五讲四美”这样的说法,但是文明礼貌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起码的社会公德,也是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然而我们看到的听到的现状却不得不令人担忧。
在课堂上,对于礼貌用语,在低段的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早就有所安排。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不管在哪一所学校,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学生,课堂上不仅能脱口而出,而且在教师精心设置的情境、开展的模拟演练中也能“运用自如”。可是在课间,在日常生活中,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运用礼貌用语却不那么容易,甚至会发生课间因一点小摩擦不愿说声“对不起”,结果大打出手这样的事!
相反,如今的校园里却流行着另一种语言。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我靠”、“ 去死!神经病啊”、“ 你这个娘娘腔” “你是个大母猪”等等词句,还有一些诸如“偶像”、“特困生”等具有另一层涵义的词汇。如“偶像”就是呕吐的对象,“特困生” 就是早上第一节课就打瞌睡的学生。这样的词汇在校园里屡见不鲜,俯拾皆是。
[典型个案]
个案之一:外号使优秀学生患心理疾病
有一个小女孩,名字叫小燕,生活在一个贫困山村里。在她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离婚了,在她心里一直存在着一个童年阴影,又加上家庭本来就很贫困,所以村里的小伙伴都远离她,看不起她,从不跟她玩在一起,还时常嘲笑她是个“有娘生没娘教的野孩子”。虽然她表面上看起来很坚强,但心里却脆弱得很,自尊心特别强。每当夜深人静时,她总在默默地流泪,幻想着自己也是个有妈妈关心的孩子。庆幸的是虽然她觉得好寂寞,好无助,但她却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因为她坚信:上帝既然为她打开了一扇门,就一定不会忘记给她留扇窗!她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直到她上了小学,她努力拼搏,发奋图强,终于赢得了老师赞赏的目光,第一次有了被肯定的感觉。她以为这样,同学们就会注意她,就会跟她交朋友,一切就都会好起来的。可是一切并不如她意,因为她身上的光环而给她带来了更多的不幸。同学们不但没对她好,而且还一起排斥她,从不给她好脸色看,有时会有意无意地把她的书推倒,有时会当她的面嘲笑她,在背后说她坏话,甚至还给她取了个难听的名字“野孩子”!每当同学们这样子笑话她时,她都好想告诉这些人,她不是个“野孩子”,她不是!但面对她们的恶面孔,她们那些恶毒语言的攻击,她只能默不出声始终不敢说一句反驳的话。久而久之,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生活,她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信心,她不知道自己以前的想法是对还是错的,她只觉得自己是个另类,受人歧视,是个不被需要的人,是个永远也不会幸福的人!要不然,为什么从她一出生妈妈就不要她,爸爸骂她,村里的伙伴远离她?她心里的自卑感也就由然而生,学习成绩也一再下降,老师对她的评价由原来的“优秀”到“良好”再到“差”。同学更是视她如透明,每个人心情不好都把气发到她身上。她的内心是无奈的,是悲凉的。满腹的心事,满肚子的苦水,该找谁倾诉?自尊心受伤该如何去医治?时间一长她便整天郁郁寡欢,言语少了,也不再敢和任何一个人交往,整天低着头披头散发的不敢见人。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还有一个小女孩叫小瑶,小瑶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境较好,5岁就上小学。去年,13岁的她以优异成绩考入重点中学。到了高二,她成绩仍然很好,但由于只有14岁,她的身高在全班是最矮的,班上的同学总爱喊她“小乖乖”、“小不点”。小瑶非常生气,每次同学一叫,她就和同学争吵,往往引来同学嬉笑,过后继续喊她外号。慢慢地,小瑶在学校跟同学吵,回家跟父母吵,怪父母过早让她上学,要求转到普通高中。无奈之下,家长只得带小瑶到医院接受治疗。 
深圳市某小学的教导处副主任汤老师表示,学校里同学们之间互相起“绰号”是很普遍的现象,但一些不恰当的“绰号”或玩笑就可能对孩子造成心里伤害。
个案之二:惩戒教育让孩子仇视教育
飞飞,初中一年级学生,已经被三个学校开除,因为偷窃同学的钱包被学校停止上课一周时间以作为处罚,但是,最近在学校又打架,学校通知父母:最好将孩子转学。家长请求学校:能不能不要让孩子转学,一是孩子已经转了很多的学校,又是有问题的孩子,再转可能不太容易,即使是转了,孩子在其他学校会受到歧视。学校告诉家长:要么转学,要么全校通报批评,“以平民怨”,惩戒教育。家长非常痛苦,孩子也产生强烈的被驱逐的仇视。
学校的制度化模式实际上应该灵活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的,制度要人性化,制度的目的是帮助成长,而不是仅仅体现所谓的“制度”与原则。其实,在孩子受到学校的批评与教育的时候就已经有内心深层的焦虑、震动与无奈,这个时候也是“人生的临界点”,也是孩子“转化的临界点“,惩戒的后续应该是阳光与温暖,不然,长期的雷雨,孩子的根就烂掉了。如果在这个点上处理的好,处理的艺术将有可能让这个孩子彻底改变,这个度很重要!要给孩子缓冲地带,要让孩子软着陆。我们的家庭如果成为孩子坏习惯坏思想滋生的“温床”,那学校千万不要成为孩子成绩变差和变坏的“冰床”,很多孩子产生问题其实除了自己的原因外,就是被问题家长和学校合理的制度逼迫着走上社会边缘的。当家庭,学校存在问题孩子矫治的潜在的天然屏障的时候,社会合作教育无疑应该成为孩子的缓冲地带。
个案之三:语言暗示让孩子迷失方向
调皮的有行为问题的强强,初中一年级,因为好奇和卖弄的心理,偷偷的将父母看的A片带到学校。课后,他在班上将东西拿出来给要好的朋友看,但是不巧的是被女班主任发现,女老师,一下羞红了脸,接下来就是冷冷的抛下一句话:小流氓!不要脸,学习不好,还坏到骨头了。还在幼稚的鬼笑的强强登大了眼睛,楞了半天,眼眶中泪水在打转,什么也没有说,闷闷的拿起书包冲出教室。第二天,孩子说什么也不上学,总是说:我是小流氓,我就是坏,我恨女的。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家长没有办法,就把孩子关在家中,以前仅仅是好奇的他居然偷偷的看起A片,还上色情网站看……后来,孩子的语言中居然充满了比成人还成人化的东西,甚至终于在上初二的一天,偷了妈妈的钱走进发廊,口口声声说要找个小姐玩玩……
语言暗示,哪怕是微小的暗示都具有相当大的杀伤力。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很脆弱和微妙的,孩子心目中的评价是非标尺也是很鲜明的,有的孩子还有一些偏激固执的倾向,这样更会将教育者的看法想象放大。所以教育者微小的心理变化如果表现在脸面上和语气中,甚至嘲弄辱骂中,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场,这种心理场强大的辐射会改变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应该是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的,这种控制应该建立在对孩子最真挚的爱心基础上,把自己的行为思想好好反思、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明了后果,要始终用自己的心(而不仅仅是语言和“做”出来的行动)去告诉孩子:你不错、你行、你很棒、你没有问题、你只是小小的心理感冒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首先,我们先来理解什么是“语言伤害”。
校园伤害包括硬性的伤害(如:老师殴打学生以及学生报复老师、老师号召其他学生辱骂殴打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学校保安的暴力行为以及对于家长和学生的拒绝排斥等等);校园伤害还包括软性的伤害——语言伤害、行为暗示伤害、合理的制度伤害(如:语言伤害——语言侮辱与攻击、辱骂、语言暗示、粗口;行为暗示伤害——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对于学生不良行为的鄙视、轻蔑与嘲弄、给脸色以及其他暗示行为;合理的制度伤害——对学生进行公开通报批评、要求学生作公开的检讨、把学生转入层次比较低的班级和学校、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与帖标签、对问题学生采取纵容或者不敢管理的态度、过分运用所谓的“爱”而无原则的教育等等。)
    二是家庭、学校、社会方面。家庭、学校、社会方面对这种语言现象冲击反应的滞后性也是当代学生文明礼貌语言流失的重要因素。中学生正处于由道德自律的发展阶段,他律的道德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都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传输。而许多父母对网络知之不多,没有承担起对学生指导与监督的责任。同时,学校的传统德育显得滞后与低效,基本没有或很少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另外,现在的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多。家长经常带着孩子出去应酬,这样社会上的成人所使用的不文明的语言在无形中就影响了学生。尤其是我们很多学生的家里都是办厂的,孩子经常和厂里的工人接触,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很多的不文明的用语。
[反思对策]
面对这种语言现象,家庭、学校、社会应该要辩证地看待,不能一味地训斥而加以制止。
首先,老师与家长要注意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校园流行的这种语言。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认识讲究文明礼貌,提倡文明用语的重要性,认清用语不文明的严重危害,划清传统与陋习、粗犷与粗鲁、幽默与庸俗的界限,教导他们认识网络语言是一种口头语言,应该注意使用场合,如在作文中,要尽量引导孩子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另一方面,对于这些语言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吸取那些有较强生命力的,对社会、对民族文化有益的语言,屏弃那些低级趣味的脏话、江湖黑话等不健康的语言。
其次,学校要加强网络语言道德建设,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一方面大力加强网络道德、网络规范教育,通过网络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与学生进行网上沟通栏目和信箱,开展咨询和心理辅导,以减少或避免网络文化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对于传统文学作品的鉴赏以提高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自我摒除不良的流行语言,对校园用语作出明确具体的规范性要求,让学生在交往中讲究礼貌用语。要把优化语言环境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采取结对互帮、定期整改等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互相监督,互相纠正。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校中有的语言伤害还来自同伴。同学与同学之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强交流
  良好的同学关系全赖互相了解,要达到互相之间彼此了解,就要加强交流,在思想和态度方面加强沟通,课余时间多搞一些社交活动,如打球、下棋、郊游等,增进了解,友谊。
2 、关心他人
  希望得到人的关心是基本需要,你愈关心别人,你在她生活中的必要性将因之而得到增加,自然而然她也会转而关心你,一但彼此之间互相关心,同学关系也就自然密切了。
3 、宽容别人
 “人无完人”,任何人总是有缺点的,也总会做错事的,这些都是正常和不可避免的,对他人的缺点和错误能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不要计较,别人会很感激并愿意与你交流。
4、完善自我
 同学关系紧张的人,大都性格和习惯方面有些毛病,应刻意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和习惯,做到:
1)服饰整洁美观。2)习惯面带笑容。3) 注意言谈举止。4) 不要卖弄自己。
5)多多帮助别人。6)善于赞美别人。
   如果在人际交往中,人人都热于赞美他人,善于夸奖他人的长处,那么人际间的愉悦度将大大增强,同时注意夸奖别人并不意味着可以毫无顾忌,应遵守两个原则:第一,赞美应出于真心,所夸奖的内容应是对方确实具有或将具有的优良品质和特点;第二,夸奖的内容应被对方所在意。
5、保持适当的距离
  有时我们对某人太好时,她反而不领情,离我们远远的。究其原因有两点: 
   其一,按互酬水平,你的关心,别人是要回报的,当她觉得自身能力无法回报你的关心时,她只好采取不接受你的关心,疏远你来维持人际关系的平衡。
   其二,任何人内心都有自己的一个空间,只有自己拥有,再好的朋友,如果她不想让你进入而又无法回绝,只好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因此,人与人之间适当保持距离,为彼此的心灵留下一点空间,让彼此感觉到都是自由的,才愿意继续交往下去。
小结:
教育无小事,事事学做人!对于中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一言一行,基本上都是学校、家庭合作教育的结果。我们应教育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让文明之花在我们心中开放,让具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我们身上发扬光大。


上一篇: 宿舍防盗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