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准确地进行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在分析国内外道路交通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道路交通安全措施的评价研究在欧美一些国家已开展多年,其研究成果为欧美发达国家各国政府制定道路交通安全政策,指导道路交通实际安全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文中通过对道路交通安全措施评价概念的阐述,介绍了国外常用的几种评价方法,并对我国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措施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安全措施评价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公路交通在各种综合运输方式中已占了主导地位,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也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然而路网的建设与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环境和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全国各级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异常严重。我国已经开始对道路交通安全评价进行系统研究,对某些高速公路项目也实施了初步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事实证明,道路交通安全措施的评价研究就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方法。
1 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汽车已成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人类在享受汽车带来的舒适、便捷等优越性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不完全统计,当今世界上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 70 多万人,伤残 2000~2500 万人。20 世纪,世界上已有 3300 多万人在车轮下丧生,交通事故已成为一场“无休止的战争”。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就显得更为严重。我国的交通事故基本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上升的。20 世纪 50、60 年代每年全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为几百到几千人,70 年代发展为每年 1~2 万人。1984 年后,事故死亡人数急剧上升,1988~1990 年期间稍有回落。1991 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强。汽车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汽车等机动车拥有量急剧上升。至 2001 年,全国平均每天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已达 300 人。2001 年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共受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例 75.5 万起,事故共造成 10.6 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 30.9 亿元,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位居世界第一位,超过印度、美国、俄罗斯。
2 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
道路交通系统是由人、车、路和环境等诸要素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任何因素的不可靠、不平衡、不稳定都可能导致种种的冲突与矛盾,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2.1 人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人作为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主体,起主导控制作用。通常认为,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主要是驾驶人员的观察、判断、操作等方面所发生的错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麻痹大意,车速过快,车与车之间没有保持安全距离等,二是驾驶人员的身体、生理、精神和情绪等状态以及年龄、经验等内在原因,比如抽烟、喝酒、疲劳、药物作用等都会导致驾驶员工作能力的下降。另外,从需求的角度讲,人们总是希望尽可能的节省体力、时间和油耗。出于这个动机,所以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行人不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而翻越交通护栏;遇到排队或阻车时,驾驶员常驶入非机动车道;在瓶颈路段,驾驶员争道行驶,互不相让等等,这些违章现象常常造成人为地诱发交通事故。
2.2 车辆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车辆是工具,是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交通安全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在事故统计中,因为车辆而直接导致的事故比例并不大,但如果能进一步改善车辆的结构和性能,按规定进行安全检查,使汽车具有良好的技术状况,从某种角度讲是可以防止驾驶员失误的,至少也可能减轻事故的损失。为了安全快速行驶,汽车配备有前照灯、制动灯、挡风玻璃,安全带及后视镜等。如果某一设施出现故障,就有可能引发交通事故;汽车的使用性能相对于交通安全也是至关重要的,动力性越好,制动性越可靠,同时拥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越小;随着汽车使用时间的延长,各部件磨损程度加大,导致使用性能下降,技术状况变坏,如果不及时检查和调整,很容易出现制动跑偏、轮胎爆裂、喇叭不响、汽车摆头等异常现象,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交通事故。
2.3 道路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道路作为道路交通系统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对交通安全起着重要作用。虽然世界上多数国家的统计结果表明事故的责任主要在于人与车,但事实上驾驶员的粗心和失误大部分是由于困难的道路条件引起的,而道路条件与道路设计、施工、养护是分不开的。具有足够强度的路面在行车和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在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下,不产生过多的磨损、压碎及变形,同时还要保证一定限度内的抗滑能力和平整性,这样才能为安全行车创造有利条件;在道路线形设计时,应该合理安排曲线的半径和转角,通过弯道超高、弯道加宽的办法防止出现横向翻车或滑移的现象,同时有足够的视距能够在发现障碍物时及时地采取措施;因为汇集在交叉路口的机动车、行人以及自行车行驶方向各不相同,所以交叉口处存在着大量干扰与冲突,在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四路以上的交叉路口,同时采用交通信号控制交叉交通流的相对速度,采用分离车道和隔离式道路为左右转弯车辆的运行提供方便,减少车辆在交叉路口区域的冲突。
2.4 环境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交通环境涉及的内容很多,比如气候条件(雨、雾、能见度),沿路植被、建筑、城镇,人的交通意识,社会的经济状况,交通立法,医疗条件等。环境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举典型的交叉路的环境为例。在交叉口处的四周建筑物密集,商店林立,摊点凌乱;各种霓虹灯、广告牌、门面装饰五颜六色,使驾驶员目不暇接;为了招揽顾客,音乐声、叫卖声,使人心烦意乱,这样的环境会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影响正确判断。此外,某些刺激会使驾驶员看不清周围的各种现象,这也是十分危险的。
3.道路交通安全措施的评价
3.1 道路交通安全措施评价的意义
道路交通安全措施评价是指对道路交通管理中所采用安全措施效果的检查。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
对于道路交通安全措施来说,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样的安全措施可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及在这些事故中的人员受伤程度;不同的安全措施可以影响什么样的事故及受伤的类型;这些措施对环境的影响怎样;这些安全措施的成本是多少;对这些措施作成本效益分析的可能性;在与成本相关的安全措施中那些安全措施有最大的效益等等。对这些问题要给出一个简洁、明确的答案是不容易的。因为在不同的地点或相似地点采用相同的安全措施效果很可能不一样,这取决于安全措施的设计,采用安全措施地点的交通事故发生数,以及该地点已采取的其它安全措施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只有通过对安全措施的评价才能清楚的了解。
3.2 道路交通安全措施的评价方法
国外在道路交通安全措施评价上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成本效果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
3.2.1 成本效果分析法(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它是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一安全目标,对具有相同安全功能的各种备选的安全措施的成本从小到大进行排列,以成本最低的安全措施为选择标准的一种技术。它只考虑确定或达到安全目标,所采用安全措施应付出的代价,而不考虑这些安全措施的经济效益。其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在给定的有限的社会资源情况下(或决策者所涉及的管辖范围内),希望得到最大的安全效益目标;或是在确定的安全目标下,达到该目标所花费的代价最小。
3.2.2 成本效益分析法(cost-benefit analysis)
它是指在安全措施的寿命期内,将所有安全措施的成本和效益按照一定的贴现率折算为成本现值和效益现值,然后计算所有的效益现值与成本现值之比,即效益成本率。如果该比率大于1,则该安全措施有采用的价值。比值越高,说明效益与成本相比回报率越高。它是一种在一定时间内,用于比较评定某项安全措施成本和效益的技术,它直接验证安全措施的成本与效益是否相称,侧重于从定量方面对安全措施进行评价。这项技术源自于对公共基础设施工程如大坝、公路等经济上的可行性研究。
3.2.3 比较分析法(comparative analysis)
它是指把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安全措施加以对比,说明它们在某些安全性能方面的相似、差异及原因。比较研究可以对安全措施从时间、空间、进程、内容、形式、内部结构、外部联系等不同角度进行。例如它可以把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相同安全措施加以对比分析,也可把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所采用的不同的安全措施加以对比。通过对相关安全措施的比较分析,有助于人们认识各种安全措施之间的联系、区别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的效果。
4 结论与展望
文中所述评价方法各有利弊,每种方法具有一定适用范围的,因此在选择时要注意它的实际应用性。同时,应该从事故多发点、不同路线、不同区域三个层次对道路交通安全进行评价,最终形成道路安全性能的综合评价系统。当然也清楚地看到,采用事故统计方法来进行交通安全评价存在着“小样本、大周期、大区域、低信度”的缺陷,因此为了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应用事故统计为基础的评价方法的同时,以其他的间接评价方法(比如交通冲突技术)作为补充是十分必要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值得探讨的永恒课题,通过评价可以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交通安全、快捷和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