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结合四川内江地区近年来在小煤矿本质安全化建设实践中的探索和思考,提出通过“3+2”(即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企业文化、形象标识),系统提升小煤矿本质安全化①水平的新思路。
关键词:小煤矿 本质安全化 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内江位于四川川中盆地东部,煤矿开采始于清末民初。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市分布有大小煤矿和煤系矿山近千户,但开采方式原始落后,野蛮开采、私挖乱采较为普遍。2000年以来,经关井压产、资源整合,现有煤矿矿井61对,全市年产煤规模近600万吨,从业人员约万余人。另有煤系非金属矿井23对。
内江煤矿安全生产主要面临三大挑战。
1、资源赋存条件较差。境内煤矿及与煤共生或伴生的非金属(炭质页岩、砖瓦用页岩、高岭土、粘土等)矿藏资源丰富,广泛分布于境内威远、资中两县威远穹隆背斜构造带的威仁、资威煤田以及隆昌县圣灯背斜构造带,但赋存条件较差,煤层厚度一般在0.5~0.7m,有的仅有0.3 m。煤矿综采先进技术难以应用推广。
2、水患、瓦斯灾害较严重。境内一些煤矿(包括煤系矿山)开采历史较长,采空区“老窑”积水较多,地质情况复杂,水患防治形势一直非常严峻。特别是威远县境内,存在原有煤矿关闭后成片“老窑水”、大型水库船石湖常年性地表水体以及其他季节性冲沟等突出水患。同时,瓦斯灾害严重。市内61对煤矿中有26对属于高瓦斯矿井,约占全市煤矿的42.6%。仅2010年,威远县就发生了八田煤矿矿井透水事故②和大山煤矿瓦斯爆炸事故③两起影响较大的煤矿生产安全事故。
3、小煤矿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三化”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本质安全化程度亟待提高。全市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达标37对(其中一级1对,二级21对,三级15对),约占全市煤矿的60.7%;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矿井达标27对,约占全市煤矿的44.3%;安全高效建设矿井达标29对,约占全市煤矿的47.5%。
目前仍有个别矿井机械化水平较低, 在煤系非金属矿井中甚至还有采用多支巷前进式开采、木支护、金属摩擦支护方式等落后的开采和支护方式的,冒顶片帮事故每年均发生多起。管理水平低,以包代管,粗放式管理仍然存在。缺乏技术力量支撑,煤矿经营人员中懂管理懂技术的人员不到40%,受过较为系统的煤矿机械、通风、开采等方面中专以上学历教育的不到30%。矿工队伍素质较低,多为煤矿周边的季节性农民工。全市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④建设工作虽然基本完成,但小煤矿自身应急机制滞后,企业应急救援队伍素质和机制发展不平衡,尚未在面上形成良性运行机制。
回顾十余年来内江地区煤矿安全监管工作得失,我们认为,通过关井压产、整合技改等一系列宏观政策调控,煤矿安全在“外延控制”方面问题基本解决。近年来,又从外延控制深化到内涵发展,积极推行煤矿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促使煤矿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调动和提高煤矿企业自身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化外力为内功,通过煤矿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安全文化建设,全面系统地解决煤矿安全生产的持续、健康、科学发展问题,就自然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如何通过小煤矿本质安全化建设,全面系统地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和灾害防治能力,就成为煤矿安全监管工作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小煤矿本质安全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所谓小煤矿本质安全化建设,就是通过技术的、法制的、教育的手段,全面、系统地不断规范和优化煤矿企业行为方式,实现煤矿建设项目论证、设计、施工、竣工、试运行安全设施措施全面覆盖,生产现场人、机、料、法、环要素最优化配置,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全面推进,将安全生产内化为煤矿企业的自知自觉的自我行为,从而形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煤矿企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小煤矿本质安全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自觉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坚持速度、质量、效益与安全的有机统一,以强化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重点,以事故预防为主攻方向,以规范生产为保障,以科技进步为支撑,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小煤矿本质安全化建设,首先是科学发展、安全发展⑤的内在要求。与煤矿资源丰富、赋存条件优良的煤矿大省大市比较,四川内江地区极薄煤层小煤矿资源贫乏、赋存条件较差,安全生产环境恶劣,只有通过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挖掘其潜力,全面系统地优化其安全生产行为方式,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目标。
其次是系统科学地解决当前小煤矿安全生产方面各种矛盾和突出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树立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管理思想,通过小煤矿本质安全化建设,才能避免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种种弊端,科学的系统的解决目前小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由外延而内涵,从量到质的飞跃。
小煤矿本质安全化建设,是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是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的安全生产管理手段,不外乎从技术方面优化生产环境和装备设施、改良生产工艺、控制生产过程;以法制手段建立规程规章,强化生产管理,规范生产者行为方式;从教育方面加强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培训,增强作业人员安全生产岗位技能和事故防范意识。这些如果不立足于从系统观念考察,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安全生产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才能激发企业作为生命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才能将安全生产目标内化为企业及其每一个成员的自觉追求和行为方式,才能经久历新,日新月异,形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而建立在系统科学理念基础上的本质安全化建设,正是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途径,是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全面发展的科学方法和有效手段。
三、小煤矿本质安全化建设途径和内容
小煤矿本质安全化建设是以煤矿生产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为手段和途径,以煤矿企业文化建设为基本追求和最高目标,因企而异,因地制宜,通过技术的、法制的、教育的手段,正面导向,激励煤矿企业不断追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目标,通过监管部门评价、舆论监督、公众参与,发动全社会积极评价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方面的行为,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从而实现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方面的社会价值目标,在全社会树立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方面的标识性的个性形象。
小煤矿本质安全化建设体系如下图所示:
如图所示,在小煤矿本质安全化建设体系中,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是居于硬件层次的建设手段和途径;企业文化则是生命和灵魂,是将“三化”由外在推力而内化为企业自觉的行为的动力,是企业硬件的升华和软实力的综合;形象标识是企业在全社会的个性化彰显。而政府监管规范、社会舆论引导、安全价值导向,则是煤矿本质安全化建设外在的推手和催化剂,是煤矿本质安全化建设的外因,通过激励评价体系作用于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转化为煤矿企业本质安全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并进一步升华为自知自觉的习惯养成和行为方式。煤矿企业本质安全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安全文化建设,互相促进,互相融化,共同升华,体现为煤矿企业个体文化价值观尤其是安全文化价值观与全社会安全文化价值观的高度统一与和谐一体,从而彰显为煤矿企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综合实力和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