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和探讨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方式、本质特点、关系,还原和明确安全生产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处于基础、前提、保障和衡量标准的地位与作用,设计出实现其地位、作用的路径,对于当前和今后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决策部署,保障和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与健康,持续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改善民生,都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安全生产 ;经济发展方式;橙色GDP;绿色GDP;地位;作用
1.引言
人类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通过生产活动和科学研究,掌握自然变化规律,不断推进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生活越来越丰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生产经营角度看,是一部不断追求富裕安康的历史;从生命安全的角度看,是一部与自然和事故不断博弈的斗争史,也是一部追求以安全发展、保障人类尊严的文明史。
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指明了方向,也是认识和探究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方式、本质、关系、地位与作用的指导原则。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和“安全发展”理念,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内在要求。因此,安全生产是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题中之义、应尽之责,也是现代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的衡量标准。
2.安全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和保障
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离不开生产经营,生产经营和生活离不开安全。生活富裕和生命安全与健康,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两大目标。安全与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永恒主题,是人类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稳定、健康的基本保证,是人类向大自然索取和创造物质财富的基本条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最重要和最艰巨的工作内容。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依靠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率来实现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实际上两个方面,一方面,包含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的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的效率提升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另一方面,也包含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从经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关系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而经济结构优化则关系到资源的配置效率改善。
在发展经济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与健康问题,是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向大自然索取和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关联的,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它具有“绝对性”的性质;同时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手段、设备和工艺不断地复杂化,科技含量不断增长,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各不相同,安全生产工作的内容、重点与其形势、状况也各不相同,它具有“阶段性”和“可控性”的性质。如果支撑安全生产的各种资源与经济发展的速度、方式、质与量等处于协调状态,安全生产形势就会好一些;反之,就会事故频发多发,形势严峻。因此,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及其方式紧密相关,决定了安全生产具有处于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保障的地位与作用。
当前,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大多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有着直接关系或因果关系。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经济大而不强,采掘、冶炼、重化工等传统产业和高危行业在经济构成中所占比重过大;煤炭等行业集约型增长能力和集约化生产水平较低,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煤炭等高危行业“小散乱差”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普遍薄弱,安全保障能力严重不足;全社会能源和资源消耗持续增加,市场需求旺盛,企业扩大规模、增加生产的愿望强烈,无证无照或证照不全进行非法生产、建设和经营的现象有所抬头,工矿企业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交通运输企业超速、超限、超负荷运转等非法违法和违规违章现象屡禁不止。
安全生产领域的这些矛盾问题,究其原因在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方式粗放,在于党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措施没有严格的贯彻落实,这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上,加大了事故发生的几率,导致我国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其根源在于没有把安全生产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和保障来认识,没有把安全生产的地位作用在具体工作中充分发挥出来。现代安全经济学“三角形理论”认为,经济是两条边,安全是底边,如果没有底边的支撑,即使经济发展再快,也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可见,安全生产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前提和保障作用,即,安全生产工作的持续加强和不断改进,势必促进和保障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也必然改善安全生产条件,为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所以,早在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就强调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全面系统、深刻精辟地阐述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方针原则和对策措施,做到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检查,实质上体现出了安全生产具有处于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保障的地位与作用,对推动安全生产、实现安全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3.安全生产是衡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
安全生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前提和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为实践“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努力避免和减少生产活动对广大劳动者生命财产造成的威胁和伤害,使他们切实能分享到发展带来的成果和真正体现国家主人翁的尊严。工伤事故控制水平应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相协调,工伤事故风险水平也不应超出国家与社会的承受能力,针对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确立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之间有一个协调度。
从安全经济学和橙色GDP来看,探讨经济增长等一些宏观因素可能对伤亡事故演变趋势的影响,不难发现和认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及其方式变化之间的关系。总结四川安全生产工作的历史经验,在现有经济体制和管理模式下,国家宏观干预非常有效。如下图所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安全生产出现反复波动状态。四川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事故高峰:1959~1961年;1987~1996年,2000~2001年。1987年事故死亡人数达到最高点,高达8911人;从2000年开始下降到7731人,2006年下降到5922人。近几年事故死亡人数都呈现出高位波动状态。在经历了事故高峰之后,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国家通过强有力的宏观干预,使事故明显减少,死亡人数大幅下降,安全生产形势一直较为稳定,这也是自觉或不自觉应用橙色GDP有效性的证明。同时,一些时段,四川安全生产形势一直比较严峻,各类事故总量较大,工伤事故死亡人数较多和重特大事故发生频率较高,二者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关系: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加速可能增加伤亡事故的风险,反过来伤亡事故风险又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减小伤亡事故风险,而事故风险减少又可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效应。
中国安全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铁民运用统计分析显示出,工伤事故死亡指数变化与GDP增长幅度出现明显的正相关(R=0.86,P=0.0019),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据此,刘铁民提出橙色GDP概念,即,橙色是通常使用的安全预警色,橙色GDP与绿色GDP一样,是强调伤亡事故与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和反馈性调控作用,从而有助于适应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与飞跃性的规律,事故是渐进发展的,不安全因素积累至一定程度后,出现质的变化,就发生事故。影响工伤事故变化的因素十分复杂,除经济增长速度外,还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总量变化,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和监管能力与法治力度等许多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对安全生产形势的影响,可以通过国家宏观干预来实现,而橙色GDP可以成为国家干预政策的参考依据之一,能够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同时也可以成为监测经济增长过热以及经济社会统筹失调的预警信号,有助于建立完善循环型社会的管理体系,也有利于实现循环经济的总体战略目标。因此,安全生产也就成为了衡量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
4.安全生产地位作用的实现路径
发展是硬道理,但没有安全保障的发展就没道理。如果连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与健康都不能保证,发展再快也失去了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时期,安全生产现状与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事故总量仍然偏高,重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这既与党和政府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盼很不适应,也有悖于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预期。因此,要更加注重安全生产,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打折口地落实好,特别是在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时,必须还原和持续坚持安全生产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处于基础、前提、保障和衡量标准的地位与作用,与时俱进,创造性的研究和探索其实现形式和途径。
(1)必须切实建立党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体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项工作都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安全生产工作取得的每一步进展、每一点成效,都是全党和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监督和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必须在筑牢“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基础上,切实建立党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体制,加强各级党委对安全生产事业的领导,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切实建立起强有力的领导体制,才能使安全生产事业作为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全社会的事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克服一些地方政府“新任领导分管安全生产工作”和“政府领导班子成员轮流坐庄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现象。
(2)必须切实抓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各项安全生产工作。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指导原则的确立,为把安全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绩业绩考核,推动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要从坚持安全生产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处于基础、前提、保障和衡量标准的地位与作用出发,切实抓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各项安全生产工作,自觉坚持安全发展指导原则,更加凸现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认识、凝聚共识,制订具体措施,加强规划项目落实的监督检查,推动和保障各项工作的落实。
(3)必须切实建立支撑“科技兴安”战略的工作保障机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要求: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促进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安全生产工作是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必须坚持“科技兴安”,要制定和完善财政、金融、税收等有利于安全生产的优惠政策,建立安全生产专项基金,鼓励、引导企业实施重大安全隐患整改;把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纳入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加大公益和公共安全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安全生产投入实行优先倾斜政策,政府投入相应配套资金,切实建立起支撑“科技兴安”战略的工作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公共安全科学技术,提高对传统和非传统公共安全的监测、预警、应对、管理能力,加强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健康。
(4)必须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和“依法治安”的执行力、公信力。要针对“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和“法制环境影响执法严格不起来”等失信于民的不良现象,各级领导要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坚持依法治安、重典治乱,坚决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各地政府要联合执法、重拳出击;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和相关部门执法如山、敢于碰硬。既要研究解决法律法规的漏洞,严密罗织安全法网,实施严刑峻法;又要继续加强队伍自身建设,切实建立起“关口前移、重心上移、源头治理”的惩防腐败体系,解决好“刀不快”问题;更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解决“气不壮”、执法不到位问题,尽快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治秩序,构建良好的安全生产执法环境。
(5)必须切实遵循安全生产规律和打好歼灭战。安全生产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府社会管理、经济管理能力的综合反映。影响制约我国安全生产稳定好转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必须遵循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既要运用法律的、经济的、科技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做到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又要把握安全生产的阶段性特点,抓住重点,带动全局,必须咬住重点不放、一抓到底。现阶段要抓住遏制重特大事故、减少人员伤亡的重点任务,抓住煤矿等高危行业的安全重点,一年一两个攻坚战、歼灭战;其他行业领域也应当有所侧重,使之制度化、常态化,解决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工作常态体系。
参考文献
[1]史晋川(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论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 《浙江日报》,2010.05
[2]骆 琳.《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安全生产保障》.《求是》.2010
[3]李毅中.《做好落实年 攻坚年各项工作 推动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 2007
[4]林书成.《四川安全生产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2007
[5]刘铁民.《橙色GDP及其演变规律》.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