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解读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8月09日

  《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如何对船舶有关作业实施管理

  《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建立了完善的船舶有关作业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体系,形成了对船舶有关作业污染预防的闭环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实施作业单位备案管理,包括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每月应将船舶污染物接收和处理情况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从事污染危害性货物装卸作业的码头、装卸站应具有相应安全装卸和污染物处理能力并经海事管理机构公布;从事船舶油料供受作业的单位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备案;船舶修造、水上拆解作业地点应经海事管理机构确定并公布等。通过对作业单位实施备案管理,可以掌握作业单位的作业安全与污染防治能力和作业情况,有效实现对船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防治的源头管理。

  二是实施作业申报审批管理,第九条规定船舶从事相关作业活动应取得海事管理机构的许可;第十五条规定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进行船舶垃圾、残油、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接收作业,应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第二十五条明确了污染危害性货物适运申报和船舶适载申报制度;第三十六条明确了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作业申报审批要求。通过实施作业申报审批管理,提高了船舶有关作业活动的准入门槛,明确了作业安全与污染防治要求,使船舶有关作业更为规范有序。

  三是实施作业现场监督检查,第三十三条规定了污染危害性货物集装箱开箱查验制度;第三十九条确立了供受油作业监督检查制度;第四十九条规定了海事管理机构可以采取的行政强制措施。通过对船舶有关作业实施现场监督检查,有助于督促船舶和作业单位落实作业安全与污染防治要求,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保障船舶有关作业安全与海洋清洁。

  《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主要的规定要求

  《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共分七章,六十二条,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明确了海事机构管理职能和船舶有关作业活动范围。国家海事管理机构负责监督管理全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工作,各级海事管理机构根据职责权限,具体负责监督管理本辖区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工作。船舶有关作业活动,是指船舶污染物接收、装卸、过驳、清舱、洗舱、油料供受、修造、打捞、拆解、污染危害性货物装箱、充罐、污染清除以及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等活动。

  二是明确了船舶污染防治管理的一般要求,包括船舶应当持有规定的证书和文书,船员和从事有关作业活动的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安全和防治污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港口、码头和装卸站及从事有关作业活动的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污染防治能力,船舶从事相关活动应当取得海事管理机构批准,并确立了高污染风险作业活动的可行性研究制度。

  三是建立了完善的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管理制度。船舶经营人应当在污染物接收作业前明确指定所委托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进行污染物接收作业应当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作业中应遵守有关标准和规程,采取有效的防污染措施,作业完毕后应向船舶出具污染物接收单证,并将接收的污染物交由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污染物处理单位进行处理,避免船舶污染物造成“二次污染”,从而实现对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的闭环管理。

  四是明确了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管理要求。《规定》细化了污染危害性货物适运申报、船舶适载申报和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作业申报要求,明确了货物污染危害性质评估单位的认定标准,确立了散装有毒液体物质装卸、过驳作业的布设围油栏要求,规定了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进出港口和特定区域应采取的安全和防治污染保障措施。

  五是明确了船舶油料供受作业的管理要求。《规定》细化了从事船舶油料供受作业单位的备案要求,对作业双方应当采取的安全和防治污染措施、燃油质量控制、燃料供受单证和燃油样品的提供与保存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六是明确了船舶拆解、打捞、修造等水上水下施工作业的污染防治管理要求。本《规定》对船舶修造和水上拆解作业的地点、作业前的污染物处置和油舱测爆工作、船舶油舱存油的过驳作业、船坞内船舶修造作业前的污染防治措施、作业结束后污染物的清除处理都提出了详细要求。

  七是明确了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规定》第六章明确了海事管理机构对不违反本《规定》行为的船舶和有关作业单位可以采取责令改正、责令停止作业、强制卸载等强制措施,细化和充实了《防污条例》对船舶和有关作业单位的处罚条款。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