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垃圾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村垃圾的处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过去,农村垃圾处理不是个问题,垃圾绝大部分以堆肥、沤肥或直接还田的形式进入自然循环系统。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垃圾产量与日俱增,垃圾的组成也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改变等因素,农村垃圾逐渐成为一个问题,农村“脏、乱、差”的环境状况已引起社会各万的关注,“治理农村垃圾”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一些地方政府也推出了农村垃圾的管理措施。
1农村垃圾管理现状
由于各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不同,经济状况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管理理念等方面的不同,目前各地政府对农村垃圾管理的重视程度相差甚远,在管理的方式方法上也不尽相同。根据各地的实际,对农村垃圾的管理现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1农村垃圾管理的“无序”状态
处于垃圾管理“无序”状态的乡村大量存在,在许多乡村,随处可见任意堆积的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包括公路边、铁道边、村边、田边、河边、池塘边等,另外,院落周围、村中道路上,还有树枝上、草丛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各色塑料袋随风飘动。农村居民生活生产分散,农民生产生活活动无任何约束,各种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经过日晒雨淋,既影响村容村貌,更会污染水体和空气,传播疾病,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这些暴露的垃圾中既有生活垃圾,也有工业垃圾和有毒有害物质。这些垃圾的来源除了农民的生活生产外,也有来自于城市的垃圾。不少地方存在环境污染向乡镇转移的现象,城市里的一些单位将垃圾转移到农村已废弃的坑、塘或沟内;在城郊周边的农村,也有一些农民为了发展饲养业,到城里的宾馆、饭店收集泔水,条件是将宾馆、饭店的垃圾运走,运回到村里后农民便将垃圾随意倾倒在乡村;在某些农村,甚至还存在为了赚取垃圾处置费,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为城市垃圾设立临时堆点的现象。这种城市垃圾“下乡”现象的出现除了上述原因外,也与中小城镇缺乏相应的垃圾处理设施有关。根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2002年的统计,在全国人口小于10万人的近2万个小城镇中具有垃圾处理设施的只有27个,绝大多数小城镇的垃圾处理还处于原始的自然堆放状态。
1.2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
随着各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越变越美,同样也希望我们的农村越变越漂亮。因此,一些城市已经关注农村生产和生活垃圾的处理,提出城乡一体化垃圾管理模式,即把城市垃圾管理体系向农村延伸,对农村垃圾实行“统一管理、集中清运、定点处理”。
北京市按照农村垃圾管理城市化的思路,将在2020年实现全部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并实行无害化处理。目前,北京市农村地区全面开展垃圾密闭化管理工作,新建垃圾楼54座、新建小型垃圾中转站70座、建成垃圾焚烧处理站3座,投资总额达到1.5亿元。各行政村设立保洁员,负责道路清扫和垃圾收集、运输以及环卫设施的日常维护。生活垃圾实行集中管理,每天按时密闭清运,做到日产日清。
浙江省也在很多地方推行“村收集、镇(乡)中转、市(县)区域处置”的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义乌市把城市垃圾管理的体制引入农村,对农村垃圾全面实行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2005年被确定为“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年”,将投资3600万元(其中市财政补助60%)用于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工程,包括建造垃圾中转站等设施和清运农村垃圾等,集中清运的垃圾最后进入垃圾焚烧发电厂。杭州市余杭区依靠区镇两级财政投入上千万元,统一购置了24辆专用垃圾运输车,改建、新建17个垃圾中转站,配备了一支近千人的专职保洁队伍,使90%的农村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
上海郊区农村的垃圾管理目前也是采取城市环卫体系向农村延伸的形式。
1.3农村垃圾“三化”处理
垃圾“三化”处理的核心是减量化,减量化的关键是垃圾的分类收集。在发展生态农业,推进生态示范村建设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也对如何处理农村垃圾进行着认真的思考。
浙江省开化县桐村镇黄石村探索出一条垃圾分类处理办法,建起垃圾分拣场、有机垃圾堆沤场、无机垃圾填埋场和建筑垃圾堆置场。由村里聘用保洁员将统一收集到的垃圾,分为建筑垃圾、可回收废品垃圾、纯垃圾和有机垃圾等4类分别进行处理,建筑垃圾回填机耕路面,可回收废品垃圾销售给回收公司,纯垃圾进行堆集焚烧,有机垃圾发酵后送往农田做有机肥。通过分类处理垃圾,不仅做到了垃圾不出村,省去了一笔可观的运输费用,还解决了垃圾填埋场地的紧缺和今后土质的劣化问题,而塑料、酒瓶等可回收废品,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之一的孟州市,则推广沼气发酵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解决了禽畜粪便污染问题,更是极大地改善了整个村落环境卫生面貌。
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很多地方推行的农村垃圾长效管理机制中涉及的往往只是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在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方面涉及甚少。
2农村垃圾管理城市化的弊端
农村垃圾管理城市化的模式,一般由村招聘保洁员,负责垃圾的收集,通过镇(乡)的环卫系统清运,然后在镇(乡)或区一级进行处理。这一模式通过设立环卫岗位和增设环卫设施,有效地保证了农村垃圾的收集、清运和处理,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农村环境面貌,故在一些地方已被作为农村垃圾的长效管理体系加以推广。然而,这一自上而下的长效管理体系快速见效背后的弊端也是多方面的。
2.1这种模式没有涉及“减物质化”,政府财政负担过重
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是建设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其中“减物质化”是核心。而城乡一体的垃圾管理仅仅是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离固体废弃物管理与处理中实现循环经济模式的目标相距甚远。这一模式强调的主要是环卫队伍建设和设施投入,因此,往往需要有较强的政府财政支持。例如,上海市通过市劳动保障局、市建设交通委、市农委、市市容环卫局和市财政局共同推出的上海郊区农村环境卫生保洁“万人就业项目”落实了垃圾收集清运方面的资金;北京市近年来用于农村环卫设施建设的投资总额达到了1.5亿余元。
2.2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由于强化了农村垃圾的收集系统,因此需要清运和处理的农村垃圾量大大增加
例如,义乌市实行全市城乡垃圾集中处理后,垃圾清运由城区向农村延伸,日均处理垃圾将从以前的700多t增加到1200~1500t。垃圾总量的增加加重了末端处理的压力。虽然不少地方建有垃圾焚烧发电厂,对垃圾总量增加的压力不大,但很多地方的垃圾大部分还是采用填埋的方式处理。例如,上海已相继建设了几座垃圾焚烧发电厂,但由于各种原因,市区的生活垃圾约70%仍被进行填埋处理,另外郊区还有很多简易的垃圾堆放场用于处置农村垃圾。垃圾填埋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又由于处理的垃圾不分类,有毒有害垃圾进入填埋场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将给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