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1.火灾实际上是一种未能控制的燃烧。
2.“燃烧”从科学意义上讲是一种发热发光的激烈氧化反应。
3.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源是产生燃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4.凡能与空气中的氧起剧烈反应的物质,一般都称为可燃物质。
5.控制可燃物,主要是防止造成燃烧的物质基础。
6.隔绝空气(助燃物),主要是防止构成燃烧的助燃条件。
7.物质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越大。
8.各单位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
9.使用焊割等明火作业时,应清除附近的可燃性物品。
10.发生火警或爆炸事故,必须立即向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报警。
11.乙炔瓶在使用、运输和储存时,环境温度一般不得超过40℃超过时,应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
12.使用乙炔瓶时,与明火的距离一般不小于10米。
13.乙炔瓶使用时要注意固定,防止倾倒,严禁卧放使用。
14.运输乙炔瓶时,应轻装轻卸,严禁抛、滑、滚、碰。
15.乙炔瓶储存间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距离,不得小于15米。
16.存放氧气瓶的库房,周围不得储存易燃易爆物品和有明火作业。
17.氧气管道严禁与燃油管道同沟敷设、同架敷设。
18.乙炔瓶口着火时,设法立即关闭瓶阀,停止气体流出,火即熄灭。
19.焊割作业中常用的灭火器材的“1211、二氧化碳、干粉”等灭火器及干黄沙。
20.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喷射距离约2米,因而要接近火源,并要站在上风处。
21.8千克干焰灭火器喷射时间为14~18秒,射程为4.5米。
22.50千克干粉灭火器喷射时间为55~56秒,射程为6-8米。
二、是非题(F一错,T一对)
1.火是一种自然现象,物质燃烧产生火。 (T)
2.燃烧应具备可燃物,助燃物和氧或氧化剂三个条件。 (F)
3.闪点可以作为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 (T)
4.物质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越大。 (T)
5.乙炔站内应设置“1211”灭火机。 (F)
6.物质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越小。 (F)
7.采用二氧化碳灭火机时,应尽量接近火源。 (T)
8.凡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叫助燃物质。 (T)
9.凡能引起可燃燃烧的热能,都叫着火源。 (T)
10.物质燃烧时,空气中的含氧量低于16%时,就会熄灭。 (F)
11.为节约能源,应将乙炔瓶内的气体完全用完。 (F)
12.乙炔瓶使用时,与明火的距离一般有5米就可。 (F)
13.企业在禁火区域内动火,经部门领导批准就可。 (F)
14.电焊机着火应立即用泡沫灭火机灭火。 (F)
15.不同的可燃液体有不同的闪点,闪点越低,火险越大。 (T)
16.闪点可以作为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 (T)
17.使用焊割等明火作业时,应清除附近的可燃性物品。 (T)
18.易燃易爆设备、容器、管道的维修应经消防等有关部门审批并消除火灾爆炸危险后,才能动火作业。 (T)
19.可燃气体钢瓶同其他易燃物品可以与氧气瓶同车装运或存在于同一库房。 (F)
20.未经申请动火,没有动火证,超越动火范围或超过规定的动火时间,动火执行人应拒绝动火。 (T)
21.动火时发现情况变化或不符合安全要求,动火人有权暂停动火。 (T)
三、选择题
1.可燃物,助燃物和( )是产生燃烧的三个必备条件。
A.乙炔气 B.氯酸钾 C.着火源
2.当物质燃烧时,空气中的含氧量低于( )%时,就不会燃烧。
A.16 B.14 C.16.5
3.气瓶与明火操作处间距应大于( )米。
A.5 B.8 C.10
4.特别危险区域,重点要害部门动火,需经( )批准后,方可动火。
A.车间或部门领导 B.安全消防部门 C.企业领导
5.同时发光发热的激烈( )反应称燃烧。
A.化学 B.氧化 C.还原
6.乙炔气着火,应采用( )灭火机灭火。
A.“1211” B.二氧化碳 C.水
7.焊接处( )米以内不得有可燃、易燃物。
A.10 B.5 C.15
8.二氧化碳灭火机喷射距离约( )米。
A.1米 B.2米 C.3米
9.乙炔瓶在使用、运输和储存时,环境温度一般不超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