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叶锡康  
评论: 更新日期:2012年03月01日

   社区应急能力是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基础,与防灾减灾能力强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社区防灾减灾能力还比较弱,一次中等规模的自然灾害就会导致较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有鉴于此,太科园(新安街道)自2010年开展安全社区创建以来,一直致力于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力求建立起一个全面覆盖社区各类突发情况的应急救援预案体系,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努力完善整个基层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从而将社区的应急能力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1传统的社区应急模式局限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2003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加快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都把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提出要求、作出部署。2007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开始施行。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基本完成了对应急管理工作在各个层面的安排和部署,应急管理体系向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延伸。然而在整个社会应急管理体系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当前社区应急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在应急理念上,重应对而轻预防
    对于频频发生的各类自然和人为的突发事件,各级政府在实践中的处置,侧重于对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对。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重视事件的应对处理,轻视事件预防预警预控的特征。受到各级政府理念的影响,社区的应急理念建设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于是,每当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时候,社区往往是被动的反应,而不能主动的出击,更谈不上主动的预防。因此从一定程度上难以消除甚至遏制当前频发的各类自然或人为突发性事件造成的损害,而只能是疲于应付,经常处在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中。
    1.2在应急准备上,重形式而轻内容
    近年来,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社区内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都有自己的应急预案。很多社区的应急预案还非常全面,大到洪水地震,小至雨雪阻道,几乎无所不包,但是仔细研究一下这些应急预案,却发现其中往往存在着很多问题:内容制定上存在照抄照搬现象,不切实际;没有考虑到最坏最困难的应急情况;缺乏综合协调和相互衔接;缺乏连贯性和标准化;有些要素不全,没有及时修订更新;缺少演练和实战。一旦真的遇到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往往因为不符合客观情形而行不通,或者因为平时缺少有效的训练而执行不力,给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造成很大困扰。
    1.3在应急主体上,重政府而轻社区
    很长时间以来,社区、家庭等一直是灾害应对的主体,而且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事实上,国家的减灾计划很少探讨社区所具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虽然社区在灾害管理中的作用重新受到评价,但是长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受灾之后政府施与援助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对政府施加援助的期待不断增长,“救灾靠政府”的思维惯性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而与此同时,为了方便管理,统一行动,政府中也有意无意存在着忽视社区救灾自治能力建设的倾向,这些情况都阻碍了社区自助救灾的发展。
    1.4在应急队伍上,重使用而轻管理
    当遇到各类突发事件的时候,地方政府和各个社区往往要借助武警、特勤等部门的力量,临时拼凑人员组建应急救灾队伍,来应对面临的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面临的突发事件情况越来越复杂,不仅突发事件的范围广,而且内容参差交错,临时建立的应急救援队伍,在实践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缺少实战经验和缺少专业技能等缺陷,在真正的应急行动中都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在街道或者社区的层面上,缺少一些长期管理,定期训练,有着专业素养的应急救援分队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发展,使得应急工作开展时有捉襟见肘的感觉。
    1.5在应急模式上,重程序而轻效率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决定胜负。抢险救灾行动有时间紧、任务重、头绪多,相互协调配合难度大等特点。而传统的应急工作往往采取逐次进行、按级组织的方式,不仅平行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指挥程序和工作环节又相对较多,往往一个命令从上到下传递完成需要经过三、四层,真正等到命令到达社区去执行的时候,往往已经耽误了最佳时机。这也大大削弱了社区贴近居民群众,拥有较强随机应变能力的优点,使得整个应急救援体系的效率不尽如人意。
    2太科园(新安街道)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1信息共享,着重预防
    以全国安全社区的创建工作为契机,太科园(新安街道)在社区应急能力建设中坚持“信息共享,着重预防”的方针。除了要求各个社区编写应急预案来进行突发事件预防外,针对新安地区每年都有的一定数量的洪涝、雨雪、台风等自然灾害突发事件,街道一方面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密切注意气象部门对于天气状况,尤其是灾害性天气情况的报告,另一方面高度重视面向辖区内所有社区,包括社区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均每年向各社区发布各类气候预警和应急提示信息二十余条。这些信息通过政府内部网站发到各个社区,再由各个社区的安全员负责传递,第一时间告知区域内居民,及时准确地提醒各社区的居民群众做好预防应对工作。通过这些预警提示的手段,近几年来街道范围内发生的几起中等规模的气象异常情况,各个社区都及时得到消息,及时进行预备部署,没有造成任何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方面相比过去也减少了很多。
    2.2预案全面,更重效果
    太科园(新安街道)辖区内的各社区、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都制订了切合本身实际的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应急预案的种类覆盖了辖区内所有常见的突发事件,每隔一年时间会进行一次相应的更新完善,并且当社会发展使得安全形式有所变化,又有新的安全应急热点出现的时候,还会不定期地及时增加安全预案。在制定完成之后,这些预案也并未被束之高阁。对于小学中学等重点场所,街道联合社区,每年都组织进行安全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对于其他的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小区,街道也将权力下放,充分发挥社区的自治功能,要求其根据自身的情况自行组织相应的应急预案演练。通过应急预案的演练,各个社区的居民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增强了预案效果。
    2.3规划重点,强化基层
    太科园(新安街道)在创建全国安全社区的过程中,重点规划,根据地区经济规模和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确定重点防灾项目和重点防灾社区,增强预计将受到重灾的项目和社区的应急能力建设。街道还强化基层,重点对社区的应急能力进行重建提升,在政府履行责任的同时,把社区自治体作为应急防灾的重要参与者,在每个社区都建立起了安全员队伍,还根据社区的不同情况和可能面临的不同类型突发威胁,分别建设了应急避难场所,配备了如灭火器、消防帽、铲子等能够长期存放的应急物资,对于食物和发电机之类不适合长期存放的应急物资,街道采用与超市或厂家签订协议的方式,保障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优先保障社区应急供应,从而大大加强了社区在第一时间进行自主应急的能力。
    2.4专业队伍,长效管理
    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各类突发事件,街道将政府力量与社区力量融为一体,建立了两支人员相对固定,由政府进行长效管理的应急救援队伍。其中一支队伍是街道的综合应急救援小队,由街道的特勤中队和各社区的安全员中抽调精干队员组成,配备好常用的应急救援器材,平时每季度进行一至两次应急救援能力和队伍配合能力的训练。发生突发事件后,综合应急队伍立即集结到位,充分利用各社区安全员对当地情况的熟悉和特勤队员的过硬战斗力,按基层应急管理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另外,太科园(新安街道)地区濒临太湖,河网水流密布,各类水上安全事件年年都有发生。街道针对以往临时拼凑救援队伍,水上救援专业能力不够的缺陷,建立了一支主要由当地社区内渔民组成的水上应急救援队伍,利用渔民对于当地水情的熟悉和过硬的水上作业本领,彻底解决了以往水上作业专业能力欠缺的弱点。街道在尽量利用现有船只的基础上,还出资为水上应急救援队伍增配了部分用于应急救援的新船只,同时保证应急救援队伍人手一套水上救生装备,从硬件设施上充分保障了水上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能力。
    2.5效率优先,灵活应变
    在长期的应急能力建设和应急救援实践中,太科园(新安街道)在社区层面上建立起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灵活的应急救灾程序。一旦社区内发生自然或者人为的突发事件,一方面由社区派人及时了解情况向街道报告,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区贴近群众,反应灵敏的特点,由社区领导和安全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灵活处理,对于一些不严重的突发情况,尽量以最快的速度,在问题没有扩大前进行解决。经过长期的实践,太科园(新安街道)明确将“效率优先”作为应急救援的第一原则,在多次实践中不断改革和简化指挥程序、明确指挥环节、减少工作环节。在抢险救灾行动中做到打破常规,能在社区层面解决的不到街道层面解决,能直接指挥的不逐级指挥,能当面部署的不间接部署,能电话、对讲机指挥的不采用文书下达,一切以提高应急指挥效率为前提,大大提升了街道的应急能力。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