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二五”新起点,万盛区的安全生产如何进一步给力城市发展,需要我们创新思维、增添举措。为此,我认为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紧迫的战略抓手,就是在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同时,切实加强安全社区建设,推动全区形成网格化、多层次、全覆盖的安全保障型社会,加速资源型城市转型。
1安全社区作为一种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已成为加强安全生产的首要抓手
安全社区不仅关注社会安全,更关注人身安全和健康;不仅关注人的生理安全,也关注人的心理安全;不仅要保证人的安全,还要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既符合安全生产的基本规律,又符合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同时还符合发展的时代呼唤。相比传统安全生产而言,安全社区具有“五大优势”:
第一,标准统一性。我区有不少“品牌”社区建设,如:平安社区、文明社区、消防社区、和谐社区等等。但只有安全社区建设最注重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促进安全的程序和框架,并有能力、持续地去实现这些目标。
第二,成效显著性。东林街道通过安全社区创建,残疾人伤害、消防安全、学生安全事故下降率为100%,居家安全伤害和老年人伤害分别下降89%和83%,效果十分显著;南桐镇开展安全社区创建一年后,交通事故下降30%、火灾事故下降50%、校园安全事故下降63%,超过85%的居民对社区安全表示满意。
第三,措施系统性。安全社区创建成功的关键,就是通过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资源整合、统一推进的体制机制,有效克服过去抓安全以条为主、各自为阵的弊端,从而形成了基层系统化抓“大安全”的格局,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伤害和事故发生,为辖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第四,推进持续性。相比其他创建工作,安全社区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重结果更重过程,需要根据安全实际情况,不断排查、不断整治,形成持续滚动的系统性、长期性抓安全的机制。
第五,全员参与性。抓安全,不应是政府大包大揽“一头热”。事实上,老百姓对社区的安全问题和薄弱环节最清楚,理应是安全社区建设的“主力军”。通过安全社区建设,充分调动辖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实现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根本转变。
2万盛的特殊区情需要提速推进安全社区建设
万盛区是老工业基地。伴随着经济提速发展、社会加快转型,安全压力还会增大。加快安全社区建设,不仅是建设平安万盛和安全保障型城市的基础细胞,也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迫切需要。
第一,安全社区建设将安全隐患排查落到基层,是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的重要抓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抓安全,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是关键。目前我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较差,安全监管力量不足,老百姓缺乏安全知识,安全意识也较淡漠,导致70%以上事故发生在乡镇一级。社区作为最重要的基层基础单元,理应在全区安全生产中发挥“基石”作用。
第二,安全社区建设将多种监管手段调动起来,是整合各类安全措施的综合抓手。近些年我区安全生产,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得到了有效加强。但是,总体上看,缺乏系统性、联动性的综合集成平台,目前,镇街 “六位一体”、村居“七位一体”的大综治格局虽已建立,但更多的精力是用于维护社会稳定、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等方面,对安全监管事实上还存在弱化倾向。所以,以基层安全社区建设为核心,整合各方力量开展伤害预防和项目促进,就抓住了基层安全生产的要害。
第三,安全社区建设以社区人为主体,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探索。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出发做出的战略决策。万盛如何同步创新社会管理,实现人人安居乐业、和谐有序发展是一个重大考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纷繁复杂。通过安全社区建设,增进社区乡邻的了解、交流和沟通,形成“邻里乡亲、守望相助、患难相扶”的和睦氛围,从而增强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安全社区建设将国际理念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是提升对外开放形象的“金字招牌”。如果获得WHO和国家命名的安全社区称号,将显著提升本地区的社会形象和地位,从而提高对外经济的竞争力。大连通过持之以恒抓安全生产环境,现有2个区成建制获得“国际安全社区”称号,47个乡镇街道命名为“全国安全社区”。安全社区已成为大连国际形象的一张响亮的名片,吸引各路财神趋之若鹜。
万盛区于2010年实现整区建制启动安全社区创建。其中,南桐镇和关坝镇获得了全市首批市级安全社区称号,各镇街通过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推进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基层领导重视不够。虽然区委、区政府已将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纳入区县政府目标考核中,但部分镇街领导对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力度不够,在实施过程中停留在文档创建上,流于形式,参与程度与实际需要差距较大,持续性较差。
资源难以整合。目前我区未建立起协作运行机制,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平台,资源整合不到位,各自为政现象明显。总体上,除安监部门在“孤军深入”推进外,其他的职能部门对安全社区的性质存在模糊认识,参与安全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不仅浪费了行政资源,而且在客观上造成安全社区创建工作落实不到基层、扎根不到现场。
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安全社区建设,要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开展安全预防工作,所以特别强调培育公众的主动参与意识,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公众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公众安全意识与安全知识水平的提高,同时又能够减少人员成本。但限于当前公众知识水平、层次以及参与意识,现在采取的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企业、志愿者和居民共同参与的方式,导致公众大多作为政府引导下的参与者,其主动性和积极作用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全社区建设的实际效果。
安全促进项目资金难以保障。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我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本身很脆弱,加之近年来实际投入到基层的安全经费较少,导致创建安全社区需要的基础设施完善、社区环境和公共设施改造、宣传培训等方面必要的人、财、物难以保障。目前,区级没有专门的安全社区创建激励基金,除区安监局等为创建工作拨了少量资金外,没有相应的专项资金支持。部分创建单位的基本条件与建设安全社区需求差距较大,导致工作难以推进。
安全是和谐的基础,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万盛要把安全社区创建作为安全保障型城市、平安万盛建设的基础工程、细胞工程,真抓实干、扩面提速,必须从地位、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引导支持:
第一,整合资源推进安全社区组织建设。镇街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要牢记抓安全就是抓基层基础、就是抓民生导向发展,真正将创建安全社区活动纳入到平安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予以推进。要成立安监、财政、公安、消防、民政、建设、交通、工商、质监、社保、市政、教育、卫生、计生、工会、妇联、残联等为成员的多部门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协作配合,强化督促推进。镇街要进一步创新镇街“六位一体”、村居“七位一体”的大综治格局,真正把创建安全社区作为首要任务,投入更多的精力、物力和财力,并纳入政绩目标考核范围。
第二,建立多元化的长效投入机制。建议将安全社区确定的重大项目,优先纳入区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同时,在安全专项资金中追加安全社区专项资金,对经评审认证获得市级、国家级安全社区称号的给予以奖代补,并对创建经费、志愿者工作经费以及宣传发动适当经费补贴。各镇街也要相应设立专项资金,激励积极创建安全社区。要确保相关部门行业投入、企业主体投入到位,广泛发动社区各行各业支持安全社区建设,形成社会各界多元化筹资投入机制。
第三,充分发挥老百姓的主体作用。安全社区建设要始终坚持公众参与、公众受益的原则,让老百姓在项目促进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安全实惠,从而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重要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安全社区创建才有持续下去的动力源泉。各部门要相应安排匹配项目,多策划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广大社区居民提供一个邻里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连接起居民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感情纽带,从而形成“邻里相亲,守望相助,患难相扶”的良好局面。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得到实惠,才会形成持之以恒的推动力。
第四,推进安全社区网格化管理。鉴于安全社区创建中难以实现管理对象的全覆盖,建议将网格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纳入到安全社区创建中,各跨界部门单位通过网络通报信息、协调沟通,对安全社区创建等实施项目进行网上备案、签到等,从而大幅提高效率,避免安全社区管理中出现“死角”和“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