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危则安,无缺为全,安全,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永恒主题,是家庭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象征。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一次又一次的安全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不断的警示着我们,安全生产不再是一个呼声,一个口号,而是需要我们从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在思想上清醒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实际行动中认真践行安全生产的各项规定,并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安全生产问题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13年6月,针对连续发生的多起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再一次以科学发展观的立场,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纵观全国实际,安全生产取得了骄人成绩,但安全监管责任不落实、隐患排查不彻底、专项行动整治不到位等现象仍然突出。为促进安全生产,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还得绷紧“红线”这根绳,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红线是护佑人民群众安全的生命线,应强化“红线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红线意识,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既坚持科学发展观立场,强调安全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也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传递了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历史和实践证明,人民群众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改革前进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如果在实践中,不重视群众生命安全,不考虑群众切身利益,不仅国家不能富强,社会不能进步,反而会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强化红线意识,就要体现到具体工作中,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必须保证其生命安全。人世间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生命无价,生命对每一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切活动和价值都以生命的存在和延续为根基,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保护生命就是保护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红线”观点,实质上就是把保护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体现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这正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价值追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树立关爱生命的情感观、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尊重生命的道德观,始终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到首位,作为工作的最高职责,带着使命抓好安全生产。另一方面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才能促进社会安全发展。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就是群众的活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但历史进步的标准之一就是群众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科学阐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重要性,坚定了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强调了群众在历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安全生产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更是抓好安全管理的源泉,只有保障了群众的生命安全,明确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安全生产管理和建设工作中来,才能激发群众的工作激情,增强创造力,提出更有效的举措,促进安全发展。强化红线意识,就是强化对生命的尊重和保障。
红线是考量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尺线,应坚持“安全第一”。“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绝不要带血的GDP”,习近平总书记简要而直接阐明了安全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和地位。“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迅速发展的主旋律,但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群死群伤事故既制约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用发展的眼光对“安全第一”发出了最强音:“绝不要带血的GDP”。安全第一,就是要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当安全与经济建设相矛盾时,经济建设必须服从于安全,优先发展安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发展经济,这就是一条“红线”。一是坚定安全生产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安全生产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工作中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相关规定,时刻抓紧安全生产这根弦,认真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和隐患排查治理,采用先进工艺、设备和技术,提高安全门槛,为经济建设提供坚实的安全基础,促进经济发展。二是把安全作为经济的健康发展与否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以人为本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为实践“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努力避免和减少生产活动对劳动者造成的威胁和伤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间接指出安全在经济建设中的分量,把安全作为经济健康发展的考核指标之一,既有利于规范企业的自律行为,也有利于政府强化对安全工作的重视,促进市场经济绿色发展。虽然经济发展服从于安全生产,但安全生产与经济建设却是相互支持和促进的,只有将“安全第一”的理念贯彻落实到经济建设中,才能保证经济健康发展,也只有经济健康发展,安全工作才有经济保障,促进安全生产。
红线是决定企业前途命运的生死线,应弘扬“安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发、频发的安全事故,暴露出企业忽视安全生产,漠视职工生命的弊端;暴露出企业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管理松弛,违规违章严重的巨大漏洞”。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的主要负责单位,承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但有的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漠视国家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不履行安全职责,致使安全事故频发,甚至发生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造成上百人员伤亡,走上破产之路,这样的企业数不胜数。企业只有弘扬“安全发展”理念,走“安全发展”之路,才能掌握企业生死命运的主动权。一是要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清醒认识安全工作对企业效益的正能量作用,企业强化自身的自律意识,通过建设安全文化、建立安全法制、落实安全责任、加大安全投入、创新安全科技增强人民的安全价值观念、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把“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理念根植于企业的安全建设中,坚定不移走“安全发展”之路;二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依法加强安全生产,加大安全投入,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健全安全技术管理体系,加强班组安全建设,保持安全设备设施完好有效。在日常工作中,认真开展隐患排查和治理,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健全应急救援组织,切实做到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三是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充分运用科技和信息手段,对安全薄弱环节、重大危险源点、易发事故段,建立全天候的监控和预警,强化监测监控、预报预警,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切实将安全预防关口前移,提高危险源辨识和消除的能力。企业只有将“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企业建设的始终,提升企业的安全软件和硬件水准,才能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脱颖而出,安全发展,追求效益。
红线是维护社会平安稳定的基准线,应坚守“底线思维”。“安全事故事关事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声誉,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广泛共鸣。底线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思维技巧,使用这种技巧认真计算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为这种情况做出最大的预防和化解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安全生产工作一旦发生,轻者伤人伤己,重者群死群伤,引发社会动荡,必须坚守“底线思维”,未雨绸缪。一是政府部门要树立底线思维。要认真分析、准确判断安全发展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挑战,研判其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以及可能带来的最坏结果,要结合安全发展形势,及时采取应对之策,最大限度消除隐患,化解风险。政府部门要建立远期规划,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入分析安全发展现状,紧紧抓住“十三五”战略机遇,对薄弱环节研究制定相关举措,建立风险预防控制体系,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履行安全监管责任是“底线思维”的重要抓手,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重点是对安全隐患和事故进行事前预防,针对隐患苗头进行排查,督促企业及时消除整治。各行业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切实做到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另一方面要加强安全监管方面改革创新,加大安全生产指标考核权重,实行安全生产和重大事故风险“一票否决”制,从严问责失职、渎职人员。此外,加强作风建设,强化责任担当,严格履职也是重要举措;三是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应急救援、应急物资设备、应急指挥等机制,为及时、有效、科学的处置生产安全事故做好一切准备,将安全事故损害降到最低化,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还要针对安全事故进行认真总结和分析,找出事故原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构建相应的防范机制。
安全生产,关乎国计民生,为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唯有将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内化于思想,外化于行动,强化“红线”意识和能力,将“红线”理念贯穿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始终,让安全生产“红线”成为一条敬畏生命、敬畏责任、敬畏制度的警戒线和不可触及的高压线,才能为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