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控制技术

  
评论: 更新日期:2013年03月14日

1.有毒物质
这些物质如经吞咽、吸入或与皮肤接触易于造成死亡,严重伤害或损害人体健康。
2.腐蚀品
腐蚀品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的固体和液体。与皮肤接触在4h内出现可见坏死现象,或温度在55℃,对20号钢的表面均匀腐蚀率超过6.25mm/a的固体或液体。
按化学性质分为以下3项

(1)酸性腐蚀品 如硫酸、硝酸、盐酸等。
(2)碱性腐蚀品 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乙醇钠等。
(3)其他腐蚀品 如氯化钠、氯化锌、亚氯酸钠溶液等。

3.生产性毒物

毒物是指较小量进入人体引起人体健康损害(中毒)的化学物质。各种生产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毒物统称为生产性毒物。

4.毒物进入人体的三个途径
生产性毒物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三条途径进入人体。经呼吸道吸入并通过肺吸收,是最常见最危险的途径。有些毒物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内,如有机磷农药、苯胺,只要与皮肤接触,就能被吸收。经消化道进入引起职业中毒的机会极少,但是如果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在有毒车间内吸烟、吃东西。饭前不洗手,也可使少量毒物进入消化道被吸收。
5、职业中毒的概念
由毒物引起的疾病状态称为中毒。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产生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6、急性职业中毒的现场处理

对于严重缺氧环境,必须先予通风,参加救护人员需佩戴供氧式防毒面具。对于其他毒物也要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方可入内救护。吸入中毒的患者,应首先从中毒现场抢运到新鲜空气处,保持安静、保暖。解开衣扣和裤带,保持呼吸道通畅。经皮肤吸收中毒的患者,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清水或解毒液彻底冲洗皮肤,毛发甚至指甲缝中的污染,都要注意清除。经口中毒的患者及时催吐、洗胃、导泻,但强酸、强碱等腐蚀性毒物口服后不宜催吐、洗胃,可服牛奶、蛋清以保护胃粘膜。抢救时要仔细检查,抓住重点。如果呼吸困难,应立即用氧气吸入。心跳、呼吸停止者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术和对口人工呼吸。现场若备有特效解毒药品,要及时使用。经初步抢救后迅速转运到附近医院进一步抢救治疗。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