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代以来,工业的发展致使人们生产和工作环境有害因素不断增加,职业病形势愈发严峻,已严重影响职工的身心健康,并且职业病防治措施亟待完善。本文作者就职业病概况及其特点、职业病引发因素和职业病防治措施等内容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职业病 特点 引发因素 防治措施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追溯国内外历史,最早发现的职业病都与采石开矿和冶炼生产有关。随着工业生产及自然科学发展,职业性疾病越来越多。近年来,我国各种形式的职业危害日趋严重,职业病的发病率呈现了上升趋势。
一、 职业病分类及其特点
对中国而言,职业病的严峻现状促使中国不断加深职业病研究,职业病分类
不断改良。2002年,卫生部、劳动保障部新印发的《职业病目录》中,确立了包括尘肺、职业性发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肿瘤和其他职业病在内的十大类115种法定职业病。
长期以来,各种职业病形成了以下主要特点:病因明确,病因即职业性有害因素;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是可检测的,需达到一定的强度(浓度或剂量)才能致病;在接触同一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诊断、处理,康复效果较好,但有些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只能对症综合处理,故发现愈晚,疗效愈差。对于当前的中国,又有更多更困难的问题:①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多,患病数量大;②职业病危害分布行业广,中小企业危害严重;③职业病危害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④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危害往往被忽视;⑤职业病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影响长远。
为缓解和解决各种职业病问题,具体而有效的研究各类职业病来源,制定并实施防治措施,提高法律法规效力刻不容缓。
二、引发因素及职业举例
导致职业病的因素非常繁杂。随着工业的兴起和发展,生产或工作环境中使人类产生疾病的有害因素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可以分为生产工艺过程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劳动制度和心理因素,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等。更具体来看,各种粉尘、有害金属、刺激性气体与窒息性气体、有机溶剂与高分子化合物、某些物理因素、职业不良环境与职业紧张等都可引发相应的职业病。
(一)粉尘类
粉尘类主要包括矽尘、煤尘、石墨尘、炭黑尘、石棉尘、滑石尘、水泥尘、云母尘、陶瓷尘、铝尘、电焊烟尘、铸造粉尘等。长期吸入这些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会导致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尘肺病。在生产劳动中吸入无机粉尘所致的尘肺,称为无机尘肺;吸入有机粉尘所致的尘肺称为有机尘肺。尘肺大部分为无机尘肺,如矽肺。尘肺病常伴有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严重时可使呼吸困难、咯血,甚至有肺结核、呼吸衰竭等疾病。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等采选业,化学化工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等劳动者是其主要受害人员。
尘肺病是危害我国工人健康的最严重的职业病。尘肺病患者有百万之众,大量患者急需治疗和救助。尘肺病人应及时调离粉尘作业,并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积极预防和治疗肺结核及其它并发症,以期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病人寿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二)有害金属
有害金属主要来源于工业三废、化肥农药、环境污染等,另外自然环境的高本底,食物链富集,食品加工中的污染等也会加重其危害。金属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有5种:铅、汞、铬、砷、镉。这些重金属在水中不能被分解,与水中的其他毒素结合生成毒性更大的有机物,还能抑制人体酶的活性。其他对人体有危害的还有:铝、钴、钒、锑、锰、锡、铊等。例如,铅会伤害人的脑细胞,导致贫血、神经衰弱、腹绞痛,尤其对儿童的智力听力有严重影响;汞甲基化后,人对其吸收率大于90%,曾导致1956年日本水俣病特大伤害;铬会造成四肢麻木,精神异常;砷会使皮肤色素沉着,导致异常角质化;镉会导致高血压,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破坏骨钙,引起肾功能失调……那么,各种金属矿采冶炼工人、加工使用有害金属的工人最易受相关职业病损害。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高新产业也带来不少有害金属问题,如IT行业重金属严重污染中国珠三角地区,有害金属对工人的不良影响不容小觑。如何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减少工人直接或间接接触有害金属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刺激性气体与窒息性气体
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呼吸道粘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常见的有氯气、氮氧化物、氨、光气、氟化氢等。它们对人体常以局部损害为主,仅在刺激作用过强时引起全身反应,常患有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病变程度主要取决于毒物的浓度和作用时间,病变的部位与毒物的溶解度有关。严重可导致中毒性肺水肿。
窒息性气体是指经吸入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的气体。常见的有一氧化碳、硫化氢等。主要致病环节均是可引起机体缺氧,对脑的损伤极大。例如建筑物地下室本来通风不畅,在这种作业环境内再使用内燃机和燃烧器,耗氧量极大,又因缺氧导致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从而造成施工人员缺氧窒息和一氧化碳中毒。
为了减少工人接触刺激性气体与窒息性气体的机会,其工作场所设备应常检修、防泄漏,生产过程尽量自动化以减少工人参与度,车间应保持通风,废气应加以回收利用。对于劳动者,应加强其安全教育与个人防护,一旦出现中毒或窒息事件,尽快脱离接触现场迅速给氧,这也要求作业场所应配置急救设备。
(四)有机溶剂与高分子化合物
有机溶剂在工业上主要用作清洗、去油污、稀释和提取剂,也用作原料来制造其他化学产品。其通常具有挥发性、可溶性、易燃性和脂溶性。在使用过程中挥发到空气中的浓度可以达到很高,极易发生急性中毒和中毒死亡事故。常见的有害有机溶剂为苯、四氯化碳、正己烷、二硫化碳等。以苯为例,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慢性作用则会影响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引起各型的白血病。其主要危害职业为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石油加工业等。
而高分子化合物对劳动者的影响主要存在于制造化工原料、合成单体的影响,如氯乙烯、丙烯腈;生产中的助剂的影响,如含铅助剂、氯化汞;加工、受热时产生的有害因素等。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无毒,但其裂解气和烟雾毒性较大,如聚氯乙烯在300℃时分解为氯化氢和二氧化碳,但是600℃时就分解为光气和氯气,毒性极度增强。另外,高分子化合物燃烧时产生各种有毒气体;它们的粉尘还会使肺纤维化,如聚氯乙烯; 还会对呼吸道粘膜有刺激或致敏作用,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那么,像有机化工原料制造业、染料制造业、塑料制造业、合成橡胶制造业、合成纤维制造业等是相关职业病高发行业。
这就要求在相关生产和使用工作场所,严格控制相关物质的浓度,并规范相关物质的使用方法,不断提升个人防护和公共防护。
(五)某些物理因素
这些物理因素可包括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噪声、振动;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等。如高温作业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中暑,打乱热平衡,使水盐平衡代谢紊乱,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障碍,严重可导致热痉挛、热衰竭。所以,对于处于高温条件下的工人(如建筑工地工人、熔炼铸造工人等)应合理调整作息时间,及时发放高温补贴。再如生产性噪声和局部震动,建筑行业施工中使用的机械工具如钻孔机、电锯、震捣器及一些动力机械都可以产生较强的噪声和局部的震动,长期接触噪声可损害职工的听力,严重时可造成噪声性耳聋,长期接触震动能损害手的功能,严重时可导致局部震动病。各种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微波、激光等)和电离辐射(如α、β、γ、X射线等)也会影响例如医疗工作者等职业的职工的健康。这与接下来的职业环境有密切联系。
(六)职业不良环境和职业紧张
劳动过程中,职工会受工作场所的环境因素影响。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有时会造成职工的不适;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与无毒的工段安排在同一车间易使职工混乱工作流程;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造成的生产环境污染也会对职工造成不良影响。各种生产工作单位的环境标准应当符合相关条例,其领导者应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另外,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不合理;劳动过度精神(心理)紧张;劳动强度过大,劳动安排不当;劳动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长时间用不良体位和姿势劳动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劳动等都会对职工的健康造成危害,严重可导致某种职业病。在生产工作中,克服职业紧张不仅对工作个人有积极影响,更会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职业病的防治
总体而言,我国职业病形势复杂而严峻,职业卫生标准落后,部门监管力度不足,职业卫生保障机制不完善,防治措施滞后。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首先,职业病的预防应按照职业的“三级预防”原则进行:第一级预防,从根本上消除或最大可能地减少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第二级预防,当第一级预防未能完全达到要求,职业性有害因素开始损及劳动者的健康时,应尽早发现,采取补救措施;第三级预防,对已发展成职业性疾病或工伤的患者,做出正确诊断,及时处理。实际进行时,对个人和组织、管理阶层又有不同程度的要求。这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保障机制,使职业卫生部门分工明确,协调工作,
使生产工作单位自觉完善工作场所条件,控制并减少职业病引发因素。
二、 设立充足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点,使我国的职业病相关数据更加真实,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职业病的防治。
三、 不断改良我国职业卫生标准,使其与国际接轨。当引进国外产品时,严格把关防止不良因子进入境内。
四、 构建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严厉惩处生产配置不合格的企业单位,并使职工在患有职业病后有途径申诉和得到补偿。
五、 增强职业病防治的宣传力度,使职工个人有足够的职业病常识和防治意识,自主维护自己的职业健康。
总之,职业病防治工作关系到广大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政府、企事业单位和职工应协调配合,共同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使各种职业朝着危害减少的趋势发展。展望未来,职业病问题应当给予最充足的重视,职业病发病率应逐年降低。人类的职业环境应当具有清洁、无毒、无辐射、安全、舒适的特点,职工的身心健康应得到最大程度的维护。这是每一个职工所万分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