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一起放射性皮肤病案例

  
评论: 更新日期:2010年01月18日

 2003年4月4日,29岁的工人张某在清理渣土时,发现一枚亮闪闪的金属球,觉得十分新奇、好看,就顺手把它放进自己的口袋。张某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枚亮闪闪的金属球是60钴放射源,让他迷迷糊糊地走进了死神的怀抱。

  怀揣放射源的张某,不久后左下肢外侧皮肤溃疡、全身损伤,说话困难。送进医院后,一位实习医生和张父看到张的口袋里掉出一枚金属球,张父随手把它丢进了病房的废纸篓里。次日,清洁工又把纸篓中的垃圾倒进垃圾箱。就这样,60钴大摇大摆溜出医生的视线,开始更大范围的“行凶作恶”。

  那么,这枚60钴放射源从何而来呢?事情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这块地皮属于某科研单位,为了开展辐射育种,该单位购进6只共1.2kg镭当量的60钴放射源。1987年决定报废,该单位将这6只放射源存入一口枯井中。后来,这家科研单位将地皮转让出去。2003年4月3日在清理放射源时,由于时间已久,情况不明,只处理了其中5只,留下了隐患,正是这只未处理的金属球,造成1人死亡,10多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辐射伤害。

  放射性皮肤损伤

  放射性皮肤病是由于放射线(主要是X射线、β射线、γ射线及放射性同位素)照射引起的皮肤损伤。

  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它包围着整个人体,直接与周围环境接触,对于任何生产性有害因素,皮肤总是最先接触,因而职业性皮肤病在职业性疾病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据湖南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暴露于物理因素中的员工,皮肤病的患病率为70.3%,而放射性皮肤病占物理因素皮肤病的首位。

  放射性损伤分急性放射损伤和慢性放射损伤两种。

  1. 急性放射性损伤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是指身体局部受到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多次大剂量(X射线、γ射线及β射线等)外照射所引起的急性放射性皮炎及放射性皮肤溃疡。潜伏期为数日,按损伤轻重分为4度。一般对表皮细胞的损伤,最初仅表现为细胞增殖减少。若超过阈剂量,局部可出现暂时性炎症反应,表现为毛囊丘疹和暂时脱发,即Ⅰ度损伤。Ⅰ度损伤于照射局部出现,有界限清楚的红斑,2-6周内最明显,有灼热和刺痒感,脱发,红斑消退后出现脱屑和色素沉着。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加,症状由干性皮炎(红斑)进展到渗出性反应,即Ⅱ度损伤。1-3周局部形成潮红、肿胀、水疱,继而形成浅表糜烂面、红斑、自觉灼热或疼痛,以后结痂,愈合遗留色素沉着、永久性脱发等。病变程度重时可累及真皮深部或皮下组织,形成腐肉及坏死性溃疡,即Ⅲ度损伤。数小时至10天,红斑出现麻木、瘙痒、水肿、剧烈刺痛、水泡、坏死、溃疡等,为Ⅳ度损伤。

  急性放射性皮炎因损害程度和范围不同,可伴有白细胞下降及轻重不一的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急性放射性损伤多见于操作违章或丢失放射源等事故。

  2. 慢性放射性损伤

  由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迁延而来或由小剂量射线长期照射(职业性或医源性)后引起的慢性放射性皮炎及慢性放射性皮肤溃疡。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分为3度。Ⅰ度为皮肤干燥、色素沉着或脱失、粗糙,指甲灰暗或纵嵴色条甲;Ⅱ度为皮肤角化过度、皲裂或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指甲增厚变形等;Ⅲ度为坏死溃疡、角质突起、指端角化融合、肌腱挛缩、关节变形、功能障碍等。

  受到慢性放射性损伤,皮肤可发生扁平或疣状角质增生,或形成顽固性溃疡,可继发基底细胞癌或鳞癌。慢性放射性损伤多因超剂量照射或忽视个体防护所致。有一位在医院从事放射工作近30年的医生,在做胃钡餐检查或肢体骨折X线复位时,经常不戴防护手套。2005年6月以来,他的双手出现皮肤干燥、色素沉着、粗糙、指甲灰暗、皮肤皲裂或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指甲增厚变形、角质突起、指端角化融合、肌腱挛缩、关节变形、功能障碍等症状。经湖南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诊断,他被确诊为放射性皮肤病。可见,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必须坚持佩戴个体防护用品。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