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关于煤矿辅助岗位事故频发的调查

  
评论: 更新日期:2012年04月11日

  煤炭行业作为最艰苦、最危险的行业之一,就其自身来讲,按照岗位、分工和工作地点的不同,也有事故多发区和安全区之分,相对来说,井下采掘一线安全系数较低,事故率高,而辅助岗位安全系数较高,事故率相应低一些。然而,笔者在对河南省某矿区一矿山企业近5年来发生的各类人身伤亡事故进行调查时,却发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怪现象:原本是事故高发区的采掘一线事故率倒不高,而相对较安全的辅助岗位反而成了事故“重灾区”。
  据不完全统计,这家煤炭企业在1996—2000年的5年时间内,先后发生各类人身伤亡事故40起,其中发生在采掘一线的为13起,仅占32%;发生在辅助岗位的为27起,占68%。辅助岗位的事故率是采掘一线的2倍多。而发生在辅助岗位上的27起事故中,运输事故又高达21起,分别占发生事故总数和辅助岗位事故总数的50%和80%左右。统计结果不仅使记者难以置信,而且煤炭企业的各级管理干部和职工也大吃一惊。
  那么,辅助岗位这个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的地方,缘何成了事故“重灾区”呢?通过了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各级管理干部抓安全不全面,存有“采掘一线是大头,辅助岗位是小头”的误区,忽视或放松了辅助岗位的安全工作。许多矿领导讲起安全就是采掘一线方面的,很少或根本不提辅助岗位在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区队、班组干部,在每天的班前会上,对采掘一线各个工作地点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注意事项及解决办法不厌其烦地讲了一遍又一遍,惟恐职工听不明白,思想上引不起重视,而对辅助岗位只是简单地提醒一句“注意安全”就算完事,有的连句提醒的话也没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基层干部在生产当中,大都始终坚持在他们认为是最关键、最危险的采掘一线,进行蹲点指挥,现场解决安全、生产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很少到运输大巷、平巷等辅助地点转一转,察看一下那里的安全情况。而矿上的安全监察人员也是如此,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采掘一线,而使辅助岗位的安全成了无人管的“盲洞”。
  二是辅助岗位人员分散,给违章者以可乘之机。煤炭企业为井下一线生产服务的辅助岗位比较多,采掘队的辅助工人一般占30%左右,分布在从采面下部(掘进而外部)至井底车场的很大范围里,战线比较长。尤其是一些开采时间长的老矿井,辅助工工作和活动的范围有的达一二千米,而且大部分岗位诸如溜子司机、电车司机、运料工等还是单人作业,这就给那些存在侥幸心理、图省事、怕麻烦,想偷懒的职工提供了一个违章作业的机会。加之无人提醒和监督不力,无证开车、班中睡觉、脱岗现象大量存在,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1998年7月13日零点班,某矿职工耿某在井下压风机处班中睡觉,当电瓶车推着材料车经过此处时,熟睡中的耿某浑然不知,被轧成左脚踩骨以上部位骨折,形成重伤。
  三是辅助岗位安全条件相对较好,职工易产生麻痹心理。辅助岗位大都分布在运输大巷和机巷这些支护比较稳固、场所比较宽敞的地点,不像采掘工作面那样地质条件和工作环境一天一个样,空间狭窄且易出现冒顶、塌方等突发情况,因此,部分职工放松了警惕,麻痹思想乘虚而入,从而酿成事故。1999年5月31日8点班,某矿两名工人在大巷里处理空车时,小绞车工连某违章站在轨道中心,此时、后面又放下一辆空车,毫无戒备的连某躲闪不及,左腿被两矿车碰撞挤伤,造成重伤。
  四是安全培训力度不够,辅助工操作技能差。因为铺助岗位安全系数相对较高,是矿井下各工种中的轻活儿,许多管理干部想当然地认为安全上出不了问题,对在辅助岗位上工作的职工要求不严格,安全和技能培训工作也往往流于形式。职工上岗后,操作技能差或不懂得如何操作,安全方面应注意的事项也不清楚,特别是在突发事件面前,或手忙脚乱处理不当,或束手无策处理不了,从而造成事故。1999年7月2日9时30分,某矿拔钩工高某在处理两辆掉道重车时,本应先把两辆重车分离后,再依次处理。而他却图省事,没有把重车分离开,就进行处理。在用道板垫支第一辆重车后,他又没有与重车保持一定距离,而是紧随重车沿上帮前行,第一辆重车上道后,第二辆重车碾着道板翻向上帮,砸住高的左小腿造成骨折,形成轻伤。
    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煤炭企业,由于大多数属井下作业,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事故率与其它行业相比较高,安全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也更加难抓,被誉为“天字号工程”。这就要求企业各级领导和职工必须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认真、全面地抓好安全工作,从全矿井的各个环节、各个岗位抓起,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重视采掘一线而忽视或放松辅助岗位,惟有如此,事故才能得到有效控制,效益才能稳步提高。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