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评论: 更新日期:2018年08月08日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作为城乡居民的主要食物来源,其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大家的关注点已经从“吃饱”转移到了“吃好”,农产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时有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刺激消费者的神经,使公众对农产品消费充满担忧,这种不信任又催生了谣言的产生与传播,而新媒体的兴起与普及使得网络谣言的传播更加广泛、迅速。据统计,食品安全谣言已经占到了网络谣言传播量的45%,位居第一位,有些属于消费认知问题,有些属于企业不正当竞争制造话题,这些情况都反映出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消费者认知有限,很难从纷繁浩杂的信息中明辨是非,一些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不断检视自己的食品或食材,到头来,还是发现自己不知道能吃什么,什么食材才更安全,陷入了更加的迷茫和焦虑之中。
    因此,大家对待农产品质量安全一事,一定要借助科学,理性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也不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下面就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谈谈看法。
    第一、安全是个相对概念,绝对安全的食品是不存在的。从现实状况来看,在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当中,任何“零风险”事情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是如此。因为食品的原料来自于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当中自身就存在着依靠现代技术检测不出或检测不全的各种元素成份,只是相对含量多少的问题。农产品大多都来源于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代谢产品,它们本身也是有生命的机体,也要遵循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当人们在选择消费农产品时,都会倾向“色形味”俱佳的产品,而这一要求只有及时依靠农产品的“食物”--肥料,和“专用药”--农药才可保证。就像人一样,要强壮,营养一定要跟的上,生病了,也得吃药,这样才能保证农产品生长的相对“健康”。有人说,我就要选择纯原始状态下的农产品,这样的农产品有,但数量稀少,价格很贵,同时,它要接受自然界的风雪洗礼,其饱经风霜的外观和颜色,就没有那么好看了。
    第二、安全与食品摄入量和频次负相关,与摄入主体身体状况正相关。现代医学鼻祖、希腊医生巴拉塞尔萨斯,曾说过,万物皆有毒,关键在于剂量。因此,农产品的安全与否,与消费者摄入其数量和频次负相关。也就是说同一种食品高频次大量摄入,与低频次微量摄入相比,前者给人体造成的危害无疑要大得多,甚至是致命危害,这就是俗话说的“只要份量足,万物皆有毒”。众所周知,酒的大部分都是水,过量的引用,不仅会伤身体,甚至会造成中毒身亡。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单个消费者自身身体素质的不同,先天性或是后天获得性显性或是隐性疾病,或是处于不同的环境当中等等,摄入同一种食品,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结果。例如牛奶、虾蟹等,对大多数人是安全的,但对有些人会产生过敏性反应,造成上吐下泻,误认为是食物中毒。殊不知,食品安全也与摄入对象身体状况正相关,消费者的身体素质越好,对同一种食品的消化吸收能力就越强,屏蔽食物的危害能力就越强,食品质量越是相对安全。这两种问题的解决,最终还得依靠消费者主体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对问题思考的全面。
    第三、食品是否安全与其生产过程及其存在状况相关。我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曾说过,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也就是说,食品的安全与否与其成产过程紧密相连。生产过程牵涉的环节较多,比如直接种植加工、储藏运输、保鲜销售以及后加工等,其中直接的种植管理最为重要,因为涉及初级农产品是否喷施农药、是否违法使用添加剂等,更重要的是使用的农药、肥料产品本身是否合格、安全,如果这些农药含有违禁成份、或大剂量使用、违法添加,结果可想而知,这必然引起农产品的化学性污染。当然,农产品存在状况也是关系到其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保存不当,有可能会发生一些理化反应,衍生出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次生代谢物;也可能会招引滋生一些微生物,进而引起食源性疾病,引起食品安全事件。还有就是一些不同的农产品在食用时,后加工过程不卫生或是加工食用不当,而造成的危害,以至于引起食品质量安全事件。
    第四、食品是否安全与社会舆论氛围、人群的心理及科学知识水平相关。国家已经批准的食品添加剂按照标准和使用范围使用没有问题,除过个别不法商贩超量超范围使用外,大多数食品厂家都会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但总有人认为这是不安全的,并不断制造谣言进行传播。比如“染色馒头”,之所以染色是因为使用了政府批准的添加剂柠檬黄,染色之后酷似玉米馒头,其实没有玉米,以此来冒充欺骗。而柠檬黄本身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食品、药品着色剂,早在1994年FAO和WHO就给它确定了使用标准。再比如,2012伦敦奥运会有媒体炒作说中国运动员每天饮品当中含有“一氧化二氢”成份,一时引起轩然大波,很多缺乏科普知识的人都误认为又是食品安全问题,实际上,略懂科普知识的人都知道,一氧化二氢,即H20,就是水,哪种食品中不含水?还有就是人们的从众心理,一看到曾经出问题的农产品就避而远之;一谈某一类农产品就“色变”;一听到别人都在说某些农产品有问题,自己就随声附和,这些都可能会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其实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大可不必。要想解决此类问题,唯有扩大宣传范围,加强科普知识的普及,当然最终还得以来国民基础大教育。
    第五、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体系不健全,检测能力有限。曾经的“三鹿奶粉事件”和“张裕毒药门”事件,就是由于我国目前农产品质检体系的不健全所造成。当然,根本原因还是生产者不良经营,在没有被监管的“盲区”肆无忌惮。目前,我国由于监管部门的混杂和分段式管理模式,造成农产品制成品成份的检测监管划分尚不清晰,当然这一环节也仅仅是诸多问题的一个,比如农产品;流通过程的监控等环节依然暴露在无人监管区。这些都与现有的监管体制有关系,政府对相关检测职能部门职责的划分依然不够清晰,这样会造成同一问题“多头管理,谁都不管”的局面。个人感觉,此类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时,也绝非易事,他牵涉的面积较大,层次较深。体制内,各级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职责范围已经划分,要想重新洗牌,再次整合,实现统一综合管理,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再者,检测技术和监管手段都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速度,一些商家投机取巧,加上现有监管处罚力度过小,很定会有很多“漏网之鱼”,这些都需从决策层到执行面,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全民行动,共同解决。事物的发展规律之一就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发现新的问题,如此循环。
    当然,我们也不认为现在的食品或农产品都是安全的。现阶段安全问题还很严重,形成这些安全问题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作为消费者,我们理性的看待这些问题。食品产业链条长、涉及环节多,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需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存流通、餐饮服务乃至监督管理、舆论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其中,消费者建立起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科学认识,进而培养出理性消费的习惯,无疑会对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科学认识食品安全问题,首先要建立起科学的认识。消费者期待食品100%安全当然无可厚非,但这种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国家所采取的保证食品对人体健康不构成危害的控制措施,是以可接受危险度为基础的,基于危险性评估下的管理措施,实际上是一种风险性管理。因此,消费者对此应当建立起一个可接受的风险度,也就是有一个心理底线。
    其次,即便出现了农产品安全问题也不必草木皆兵。有专家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逐渐发现了一些过去认识不到的危害。出现了问题,不慌乱、不回避,抱着科学、务实的态度,研究、认识、解决它才是上策。
    第三,科学认识农产品安全问题还要了解一些专业知识。社会上对食品安全问题存在一些误解。例如,过分重视化学污染,而忽视了潜在微生物的污染。目前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有:微生物引起的污染、农产品的化学性污染(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天然毒素、有机污染物等)、非法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其中,食源性疾病是头号食品安全问题。对此,消费者也应有清醒的认识,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对于化学性污染,实际上,在国家标准允许的范围内,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并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总之,农产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问题的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每一个食品生产企业都努力做到有良心、讲诚信,每一位消费者都积极承担起自己的那份社会责任,我们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状况将发生明显好转。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