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家稳健货币政策及银行信贷规模收紧等多种因素影响,社会资金呈现整体偏紧状况,资金供需矛盾促进了银行业机构贸易融资业务的快速发展。这对优化银行授信结构和增加盈利、拓宽企业融资和结算渠道、支持进出口企业大宗商品贸易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甚至发生虚假贸易套取银行资金等现象。
一、融资性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风险分析
(一)贸易商面临的诸多风险不容忽视。一是自身抗风险能力不强,大部份贸易经销商自有资金偏少,资产规模不大,风险控制能力较弱。二是贸易商面临着市场供需矛盾及价格波动风险。三是政策风险。目前,我国宏观政策已从最初“保增长”的短期被动调控逐步过渡到强调“增长与民生协同”的长期主动调控,再加上我国进出口关税政策和外汇政策也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上述各类政策调整和实施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国内外大宗商品市场,进而影响贸易商的经营和发展。
(二)信用风险仍是贸易融资的主要风险。首先,贸易融资业务具有自偿性,贸易融资申请人的还款能力、资金实力和还款意愿对融资风险起着关键性作用,也就是说贸易融资申请人的信用风险更为重要。其次,贸易融资申请人的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也不容忽视。如果交易双方任何一方不履行合约,就会使另一方遭受损失,从而导致为贸易商提供融资的银行面临风险。再次,存在着融资申请人利用假合同、假单据、假信用证等方式伪造贸易背景,骗取银行融资资金,从而出现信贷风险的可能。最后,企业间相互担保风险。这种形式虽然可降低银行的授信风险,但如果发生系统性突发事件,就会由于关联关系使信贷风险增大。
(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较大,市场风险尤为突出。受国际市场行情影响,某种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季度性因素发生变化、出现廉价优质的替代品、商品过时滞销以及消费习惯改变等种种因素均可导致交易受阻。贸易融资业务是以进出口交易为基础,当市场条件发生变化时,对外贸易中所遇到的风险都有可能影响融资还款,贸易融资风险也就显现出来。以进口美豆到港成本情况为例,由2010年7月份的每吨3352元人民币一路攀升到2011年1月份的每吨4713人民币,涨幅高达40.6%,然后略有回落,截至2011年8月1日,进口美豆到港成本也达到每吨4360元人民币,比2010年同期价格每吨上涨773元人民币,涨幅达21.19%。
(四)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操作风险应引起高度关注。调查发现,在办理票据贴现时,个别银行机构在企业对其票据真伪及由此导致的风险进行书面承诺后便为其办理贴现,随后再进行查询,使查询流于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票据操作风险。有的从业人员素质和风险意识不高,对贸易融资业务相关的物流环节认识不清、跟踪不及时。贸易融资各环节和要件审查不够严格,资金流向和回笼周期监管不到位,“三查”制度未真正落实。另外,也不排除银行个别业务人员勾结企业共同制造虚假贸易合同、骗取银行授信资金的可能。以上贸易融资业务环节管理和监测等操作不当问题,会使操作风险不断增加。
二、加强融资性贸易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核。一是通过审核相关交易单据、关联交易情况、交易过程等,审查交易的真实性。二是加强同海关、外管、税务、同业及媒体的沟通,全面了解企业资信状况。三是监测贸易融资资金流向以及还款资金流入,并对供应链上优质客户进行系统开发,加强贸易企业的流程全链条控制。
(二)加强贸易融资业务的期限管理。对销售端的贸易融资产品,企业要在银行开立应收账款回款专户,确保应收账款提前回笼。对采购端贸易融资产品,业务期限须根据企业生产和贸易周期合理匡算。对订单融资业务,销货方要在申请授信银行开立订单项下货款回款专户。对企业在到货和完成生产后办理的贸易融资产品,要控制融资期限,严防质押商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三)强化贷款“三查”。一是加强贷前调查。银行营销单位或客户经理要做到了解你的客户(KYC),要熟知客户的集团情况、关联企业情况及集团内是否有从事房地产、证券、担保类的企业等。二是要做好贷中审查。严格审查企业提供的各项资料及单据,充分利用可控的贸易融资产品,促使银行融资运用于贸易项目中,并对必要的客户或业务要实施封闭管理,以确保对贸易融资资金流的监控。三是要做实贷后检查。各行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企业检查,定期核查企业报表,定期开展质押物检查,加强日常资金往来的检查。
(四)加强商品价格波动分析。一是建立大宗商品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反映市场价格波动情况及趋势。二是加强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大宗商品的风险控制,应适当考虑通过降低质押率、提高保证金比例等方式控制风险。三是银行在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时,可适当考虑引入保险公司对贸易融资业务中的货物进行承保。四是对大宗商品执行盯市和核库。
(五)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多方培养和引进国际业务专业人才,加强国际金融形势分析和风险分析,做好典型案例交流,进一步熟知业务特点和实质,强化风险意识。建立从业人员资质认证制度,完善贸易融资制度建设,加强内控制度培训,强化职业道德及案件警示教育,全面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提高操作风险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