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险性预先分析
危险性预先分析是在一项工程活动(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等)之前,首先对系统可能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出现条件和可能导致的事故后果所作的预先分析。其目的是防止采取不安全的技术,避免使用危险物质、工艺和设备,如果必须使用,也可以从设计和工艺上考虑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从而使这些危险因素不致发展为事故。它的特点是做在行动之前,避免由于考虑不周而造成损失。
1.分析步骤
危险性预先分析,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熟悉系统。在对系统进行分析之前,首先要对系统的工艺流程、操作运行条件、周围环境等作充分的调查。在此基础上,由熟悉系统的有关人员进行讨论研究,根据以往的经验、资料及同类系统发生过的事故信息,预先考虑系统可能发生的事故。
(2)辨识危险因素。根据事故致因理论,辨识能够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使系统完不成任务的危险因素。
(3)找出危险因素产生的原因和由危险因素发展为事故的条件。
(4)确定危险因素的危险等级和防止事故的安全措施。
2.危险因素的辨识
要对系统进行危险性分析,首先要找出系统可能存在的所有危险因素,即危险因素的辨识。为了能够尽快辨识危险因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从能量转移考虑。能量转移论认为,生物体(人)受伤害是能量转移的结果。从能量转移论出发,事故的三要素是:能量、转移途径和受害对象。由此,我们可以断言,凡是有能量积聚的地方就存在危险因素。能量既可以在受控的情况下,做有用功,生产产品,为人类服务,又可能在失控状态下,造成人员伤亡、职业病和财产损失。因此,在对一个系统进行危险因素辨识的时候,首先要辨识系统内存在的各种类型的能量,以及它们存在的部位,有无发生能量失控转移的可能,这种转移影响范围内的受害对象是什么?等等。在按照能量转移论辨识危险因素时,既要找出能够引起人体直接伤害的各种能量的类型,如机械能、电能、热能、势能、辐射能等,还要找出能够使人体内部能量交换发生障碍的能量,如化学能、热能、缺氧等。
(2)从人的操作失误考虑。一个系统运行状况和危险程度,除了机械设备本身的性能、工艺条件外,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人的可靠性。特别是,由于受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设备本质安全程度低,在系统运行中必然存在程度不同的危险因素。这样的系统尤其要靠人来控制危险因素,防止其发展为事故。这样,人的操作行为的可靠度对系统安全性有着更加重要的影响。然而,人作为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失误概率要比机械、电气、电子元件高几个数量级。这就要求,在辨识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时,还要根据工艺要求查找偏离正常操作标准而引发事故的误操作。
(3)从外界因素考虑。系统的安全状况不仅取决于系统内部的人、物、环境因素及其匹配状况,有时还要受系统以外其它危险因素的影响。其中,有外界发生事故对系统的影响,如火灾、爆炸;也有自然灾害对系统的影响,如地震、洪水、雷击等。尽管外界危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但危害却很大。因此,在辨识系统危险因素时也应考虑这些因素,特别是处于设计阶段的系统。
3.危险等级划分
为了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按照轻重缓急采取安全措施,有必要对危险因素划分危险等级。一般按事故的可能性和损失的严重程度将其划分为四个等级:
(a)1级 安全的,尚不能造成事故。
(b)2级 临界的,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时还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当予以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
(c)3级 危险的,必然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要立即采取措施。
(d)4级 破坏性的,会造成灾难性事故(多人伤亡,系统损毁),必须立即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