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矿井水害是指在煤矿基建和生产过程中地下水涌入采掘空间,由于排水能力相对不足而造成淹没巷道、工作面、采区、矿井(不同水平乃至整个矿井)的现象。水害是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煤矿一旦遭遇水害,就会直接恶化矿井生产条件,增加采矿难度,影响煤炭资源的开发,轻则使采矿成本增加,重则造成人死井毁的重大事故。
赵官井田隶属山东黄河北煤田,为华北型石炭—二叠纪煤系。井田内剥蚀面附近13煤层和底板奥灰在井田浅部均存在隐伏露头,奥灰由于遭受了长期的风化剥蚀,在地下水的长期作用下,岩溶裂隙比较发育,富水性明显变强,井田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当开采深部的太原组13煤层时,属于承压水上采煤,受底部的奥灰水威胁较大,因此必须在开采前,运用GIS和多源信息复合叠加处理方法对首采面13煤层底板奥灰进行危险性分区,从而指导矿井13煤层底板奥灰突水灾害的预测预报工作,进而保障矿井的生产安全。
2信息复合技术概述
2.1概念
信息复合技术是以地理坐标确定的空间二维平面为基础,来实现同一区域、不同信息地理坐标的统一,也就是所谓的空间配准。它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发展起来的,它是多源地学信息(如地理信息、地质信息、遥感信息等)进行综合处理的一种新方法。
2.2多源信息复合技术
多源信息复合可在专用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支持下,利用地理信息软件(MapGIS)来完成。多源信息复合并非是几种信息的简单叠加,通过对原先几种单因素信息的复合,往往可以得到原先几种单独信息所无法提供的新信息。因而,有效的信息复合叠加非常有助于提取更多有用的信息,有助于更科学、更准确地刻画底板突水灾害复杂的成因机理。
3研究区基于GIS多源信息复合技术的应用
3.1单因素分析
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底板突水主要与地质构造、矿山压力、水压、底板隔水层等因素有关。其中煤层底板下的承压含水层的存在是底板突水的先决条件,含水量是突水的物质基础,矿压是底板突水的诱导因素,而水压是底板突水的力源;隔水层是底板突水的抑制条件,其阻水能力取决于隔水层厚度、强度以及岩性组合关系。由于研究区尚未开采,只能以下列已知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1)研究区奥灰富水性
含水层的富水性对底板突水及水量大小具有重要影响。对于一个特定的区域,如井田、采区、采掘工作面,底板灰岩富水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灰岩的厚度;②灰岩的裂隙、岩溶发育程度及类型;③水文地质单元;④岩溶水的补给条件和排泄条件;⑤是否处于径流带;⑥区域地质构造。
研究区内,奥灰呈浅灰~灰色,致密坚硬,局部岩溶裂隙发育,总体为富水性中等的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径流补给循环条件较好,厚度大、区域富水性强,在纵向和横向上含水性极不均一。
地面瞬变电磁资料表明:奥灰顶界面下40米的富水区呈多个近东西向条带状和北西西向串珠状分布。主井附近富水性较好,副井附近富水性较差,深部及东部也有带状分布的富水区(见图1)。
(2)奥灰—13煤层的隔水层阻水能力
奥灰上距13煤38.50米左右(见图2)。按底板突水系数0.06MPa/m推算,安全水压为2.31MPa,开采13煤时,分别在-240米和-201米以下受底板奥灰水威胁,尤其是在构造破碎带和富水异常区,存在较大的奥灰底鼓水突水威胁。奥灰在历史上遭受风化剥蚀时间长,古岩溶发育,且不受现埋藏深度控制,即使是井田深部,局部仍存在富水区和强径流带。因此,开采13煤层时,对奥灰的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构造复杂程度图
断裂构造的性质、规模和演化决定了井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断裂的性质、规模、发育层位等是影响断裂富水性与导水性的重要方面。一般来说,张性断层较压性和扭性断层富水和导水性好,规模大的断裂比规模小的断裂更易形成富水和导水断层,发育层位的影响也很重要,切穿含水层的断层才能引发突水。
区内发育有断层10条,除F17断层落差大于10米,其它断层落差均小于10米(如图3)。从瞬变电磁资料中视电阻率断面图和切片图来看,断层上下盘地层之间没有明显的电性差异,断层附近没有明显低阻反映,反映了研究区内断层的含、导水性较差。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断层所受应力的改变,破碎带可能成为导水的途径,应引起足够重视。
3.2多源信息复合
在MapGIS中,每个突水因素形成一个信息层,即一个信息层一般只包含一个因素的信息,它不能满足通过一个数学模型进行多因素综合处理的要求。在进行多因素拟合分析之前,首先必须进行复合处理,把各个有关因素的信息层复合成一个信息层,使所生成的信息存储层中包含所有相关因素的信息,然后构造数学模型,对各个因素的有关数据进行运算和分析。
复合处理的实质是把两个信息层合成为一个信息层,其中即包括地理定位信息的合成,也包括拓扑属性信息的合成。地理定位信息的合成是指坐标数据的处理,实际上就是把两个图形配准合成一个新的图形。拓扑属性信息的合成则是指反映图形本身拓扑关系的拓扑数据与图形所反映的某一特征的专题数据的合成。它把原来两个信息层中已有的属性数据联结在一起,同时又对合成后的图形生成新的拓扑数据。
在MaPGIS中,复合处理即叠加分析,包括合并、相交、相减、判别四种方式,四种方式的作用各不相同,本次预测的复合处理采用合并方式。即根据单因素分析的结果,确定影响矿井水害的主要因素,在进行复合处理时必须把这3个已知因素的信息层复合为一个信息层。复合处理后,各个因素专题图的属性信息均被保留,模型运算时需要用的数据主要存储在属性表中(见图4)。
从复合叠加后的成果可以看出,由于13煤层和奥灰之间的间距在40米左右,相差不大,所以13煤层受奥灰底板突水整体性威胁较大;而瞬变电磁勘探显示的富水区域和构造复杂程度有很强的相关性,构造复杂程度越高,其富水性越强,构造是13煤层底板突水的主要因素。
4奥灰突水危险性分区
根据对研究区已知因素的分析、多源信息复合叠加处理后的成果,根据底板突水理论和矿井实际情况,将研究区划分为突水危险区(Ⅰ区)、突水较危险区(Ⅱ区)、突水较安全区(Ⅲ区)(见图5)。
l)突水危险区(Ⅰ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半部,富水区域分布广泛,构造复杂程度较高,在矿井的先期开采中尤其做好13煤层底板奥灰突水的预防工作。
2)突水较危险区(Ⅱ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部,富水区域分布较广泛,构造复杂程度中等,但右侧有一落差较大断层(F19断层),所以先期开采前首先做好大断层的煤柱留设几作。
3)突水较安全区(Ⅲ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分布有零星点珠状富水区域,无落差大于5米以上断层,但开采之前也要做好底板奥灰的探访水工作。
5结论
运用GIS和多源信息复合技术对山东黄河北煤田赵官井田首采面进行底板突水灾害预测预报研究:
l)在系统分析底板突水机理基础上,提出研究区13煤层底板影响奥灰突水的各个因素,以GIS基本功能为工具,将各个因素生成专题信息图,并进行单因素分析;
2)通过对各个因素的分析和信息符合叠加,形成一个符合叠加的新的信息存储层;
3)根据多源信息复合叠加后的成果,得出13煤层底板奥灰突水灾害GIS数学模型,确定奥灰突水灾害模式;对奥灰进行了突水危险程度分区。得出的成果能够较好地指导13煤层底板奥灰突水的预测预报工作,对矿井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成彦.底板奥灰水的防治方法[J].煤矿开采,2005,10(2):65-67
[2]王晓涛,张成训.奥灰突水机理及安全技术措施初探[J].山东煤炭科技,1999(3):60-62
[3]魏久传,李白英.承压水上采煤安全性评价[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0,28(4):57-59
[4]李丽,程久龙.基于信息融合的矿井底板突水预测[J].煤炭学报,2006,31(5):23-626
[5]张心彬,程久龙,李丽,薛重生.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在矿井奥灰突水预测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6,31(6):146-148
[6]鲁红英,肖思和,宋弘.信息融合技术的方法与应用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0(5):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