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急性氯气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技术方案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12月25日

 氯气(Cl2)是一种刺激性气体。急性氯气中毒是指在短时间内吸入较大量氯气后引起的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一、概述
  氯气是一种比空气重的黄绿色、具有异臭和强烈刺激性的气体,可溶于水和碱溶液。在高热条件下与一氧化碳作用,生成毒性更大的光气。氯气浓度达10mg/m3以上,即可引起人出现明显的眼和呼吸道刺激症状,人最低致死浓度(LCL0)约为1500mg/m3·5分钟。
  氯气主要经呼吸道吸入进入人体。接触氯气的常见机会有:氯气的制造,如食盐电解;氯的运输和贮存,液氯钢瓶、液氯蒸发罐和缓冲罐的意外爆炸,输氯管道爆裂,液氯钢瓶超装、错装、运输途中曝晒;氯碱工业、漂白剂、消毒剂、溶剂、颜料、塑料、合成纤维等的制造;制药业、皮革业、造纸业、印染工业以及医院、游泳池、自来水消毒等方面的应用。

二、中毒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现场救援时首先要确保工作人员安全,同时要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减少公众健康受到进一步伤害。现场救援和调查工作要求必须2人以上协同进行。

(一)现场处置人员的个体防护
  进入氯气浓度较高的环境内(如出现昏迷/死亡病例或死亡动物的氯气泄漏核心区域,或现场快速检测氯气浓度高于88mg/m3),必须使用供气式空气呼吸器和A级防护服,并佩戴氯气气体报警器;进入氯气泄漏周边区域,或现场快速检测氯气浓度在1mg/m3~88mg/m3之间,须选用配有7号/7L号滤毒罐(黄色标志/黄色+白道标志)或者7号滤毒盒(黄色标志)的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参见GB 2890-1995),并佩戴氯气气体报警器,对防护服穿戴无特殊要求。进入已经开放通风,且现场快速检测氯气浓度低于1mg/m3的环境,一般不需要穿戴个体防护装备。现场处置人员在进行搜救和调查时,应携带通讯工具。
  现场洗消人员在给液氯/高浓度氯气灼伤病人洗消时,应穿戴配有7号/7L号滤毒罐(黄色标志/黄色+白道标志)或者7号滤毒盒(黄色标志)的全面型呼吸防护器、C级防护服、橡胶防护手套和防护靴。
  医疗救护人员在现场医疗区救治中毒病人时,无需穿戴防护装备。

(二)中毒事件的调查
  调查人员到达中毒现场后,应先了解中毒事件的概况。现场调查内容包括现场环境状况、气象条件、通风措施、生产工艺流程等相关情况,并尽早进行现场空气氯气浓度测定。同时,就事件现场控制措施(如通风、切断危害源等)、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现场隔离带设置、人员疏散等向现场指挥提出建议。
  调查中毒病人及相关人员,了解事件发生的经过,人员接触毒物的时间、地点、方式,中毒人员数量、姓名、性别、工种、中毒的主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抢救经过。同时向临床救治单位进一步了解相关资料(如抢救过程、临床治疗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对现场调查的资料作好记录,进行现场拍照、录音等。取证材料要有被调查人的签字。

(三)现场空气中氯气浓度的检测
  现场空气中氯气快速检测设备均带有采气装置,要尽早对现场的空气进行检测。检测方法推荐使用检气管法或便携式氯气检测仪(附件1和附件2)。

(四)中毒事件的确认和鉴别

1、中毒事件的确认标准
a) 中毒病人有氯气接触机会;
b) 中毒病人短时间内出现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
c) 中毒现场空气采样氯气浓度增高,或有明确的氯气暴露证据。
同时具有以上三点,可确认为急性氯气中毒事件。
2、中毒事件的鉴别
应注意与氨、二氧化硫等其他刺激性气体所导致中毒事件鉴别。

(五)现场医疗救援

  现场医疗救援首要措施是迅速将中毒病人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脱去被污染衣服,松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当出现大批中毒病人,现场医疗救援资源相对不足时,应首先进行现场检伤分类,优先处理红标病人。

1、现场检伤分类
a) 红标,具有下列指标之一者: 肺水肿;昏迷;窒息;角膜灼伤。
b) 黄标,具有下列指标之一者: 呼吸困难;皮肤灼伤。
c) 蓝标,具有下列指标者: 流泪、畏光、眼刺痛、流涕、呛咳等。
d) 黑标,同时具有下列指标者: 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

2、现场医疗救援
  红标病人要立即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地塞米松10mg~20mg肌内注射或稀释后静脉注射。窒息者,立即予以开放气道,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角膜和皮肤、粘膜灼伤者,立即以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灼伤部位15分钟以上;心跳呼吸骤停者,立即予以心肺复苏等对症支持治疗。黄标病人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条件可给予吸氧,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蓝标病人在脱离环境后,暂不予特殊处理,观察病情变化。

3、病人转送
  中毒病人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应立即就近转送至综合医院或中毒救治中心继续观察和治疗。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