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预案预控书
|
|||
序号
|
作业项目
|
可能发生事故
|
防范措施或应急处理方案
|
1
|
点火
|
中毒、爆炸
|
1、点火前确认煤气烧嘴末端关闭,确认煤气已送到烧嘴前阀门,确保煤气压力正常。2、点火前炉内为负压和煤气浓度应低于规定值。3、点火时先点火后开煤气,切忌先开煤气点火。4.运行过程中,要注意排气中含氧量的变化,确保风、气配比适宜,确保煤气燃烧充分。5.长期停气或维修改造完成后用气,应做爆发试验,合格后再点火。
|
2
|
使用
|
中毒、爆炸、着火、泄漏
|
1.有专人负责看火,注意煤气压力和流量变化情况,增大或减少煤气用量前与煤气站联系。2、做好煤气设施的点检,点检时携带可靠的CO报警器,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3、短时间停用煤气要关闭烧嘴末端阀门,长时间停用煤气要可靠切断煤气,并吹扫合格。 4、运行过程中注意在线排气氧气含量的变化,及时调整风、气配比,确保煤气燃烧充分。5、加热炉值班室要至少留一人值班。
|
3
|
维修及带煤气作业
|
中毒、爆炸、着火
|
1、施工前办理煤气作业手续,制定可靠的安全措施。2、长期停炉维修,要关闭进车间处盲板阀并吹扫合格后施工。3、带煤气作业时,严禁产生火花,现场准备好灭火器材。4、带煤气作业时,有专人监护,周围要设立警戒,避免无关人员进入。
|
4
|
更换煤气三通阀及密封圈
|
中毒、泄漏、着火
|
1、可靠关闭煤气三通阀前阀门,开启引风机。2、用CO报警器检测CO是否超标,若超标要配带呼吸器,作业中要有专人监护。3、带煤气作业时,严禁产生火花,现场配备灭火器材。
|
5
|
煤气压力低
|
回火、爆炸
|
1、煤气总管压力低于2‚5KPa时,与煤气站取得联系,并且减少烧嘴数量,并注意压力变化情况,做好压力持续下降时的操作准备。2、压力低于2KPa快切阀关闭后,迅速关闭烧嘴。压力恢复正常后,与煤气站取得联系并打开快切阀,再按规程点火。
|
6
|
防爆膜破裂、泄漏
|
中毒、爆炸、着火
|
1、按正常程序报告煤气站及相关单位。2、按规程做好停炉工作。3、周围设警戒线,非抢修人员禁止进入。4、抢修应制定安全措施,确认现场具备安全作业条件后施工。5、CO浓度超标时必须佩带呼吸器作业,且专人监护。6、带煤气作业严禁产生火花,现场配备灭火器材。
|
7
|
风机紧急停用
|
燃烧不充分、爆炸
|
1、与煤气站取得联系,快速关闭煤气蝶阀。2、风机恢复后,要先保持炉内负压,然后按程序点火。
|
8
|
停电操作
|
爆炸
|
1、迅速切断所有煤气阀门(快切阀、各煤气段电动阀和烧嘴前的密封蝶阀),并手动将三通阀换向阀调至排烟状态。2、长时间停电时须可靠切断煤气来源,并对管路进行吹扫。3、送电后先开应先开引风机,再少量开启鼓风机,再按规程要求操作。
|
9
|
其它
|
中毒、爆炸、着火
|
1.行车在煤气设施上方及其附近作业时,要有专人指挥。2.行车在不作业时,严禁停在加热炉上方。
|
环境中CO浓度与人体症状反应表
|
|||||
空气中CO浓度
|
接触时间
|
人体症状反应
|
允许连续工作时间③
|
||
%
|
ppm
|
济钢经验①
|
宝钢经验②
|
||
<0.0024
|
24
|
/
|
/
|
/
|
可较长时间工作
|
<0.0040
|
40
|
/
|
/
|
/
|
时间工作不超过1小时
|
<0.0080
|
80
|
/
|
/
|
/
|
时间工作不超过15-20分钟
|
<0.01
|
100
|
数小时后
|
/
|
有轻微症状感
|
时间工作不超过15-20分钟
|
0.01
|
100
|
>3小时
|
有轻微症状感
|
/
|
时间工作不超过15-20分钟
|
<0.016
|
160
|
/
|
/
|
/
|
时间工作不超过15-20分钟
|
0.04
|
400
|
1小时
|
呼吸障碍,感到呼吸困难
|
呼吸障碍,感到呼吸困难
|
戴呼吸器工作
|
0.07
|
700
|
1小时后
|
有头重感觉
|
有头重感觉
|
戴呼吸器工作
|
0.1
|
1000
|
0.5-1h
|
头疼
|
头疼
|
戴呼吸器工作
|
0.15
|
1500
|
0.5-1h
|
危险
|
危险
|
戴呼吸器工作
|
0.2
|
2000
|
20-40min
|
危险
|
危险
|
戴呼吸器工作
|
0.3
|
3000
|
10-30min
|
危险
|
危险
|
戴呼吸器工作
|
0.5
|
5000
|
5-10min
|
致死
|
致死
|
戴呼吸器工作
|
1
|
10000
|
1-2min
|
致死
|
致死
|
戴呼吸器工作
|
|
|
说明:①引自济钢一炼厂《煤气事故应急预案与响应计划》(2004/6/8)
|
|||
|
|
②引自《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
|
|||
|
|
③引自宝钢能源部编《煤气防护》
|
煤气中CO含量
|
|
气体名称
|
CO含量
|
高炉煤气
|
23-26%
|
焦炉煤气
|
6-9%
|
转炉煤气
|
55-70%
|
发生炉炉煤气
|
26-30%水煤气
|
气体名称
|
主要成分%
|
燃烧温度℃
|
点火温度℃
|
|||||||
CO
|
H2
|
N2
|
C02
|
O2
|
CH4
|
CnHm
|
H2S
|
|||
高炉煤气
|
30.03%
|
1.9
|
58
|
9.7
|
0.1
|
0.5
|
|
|
1470
|
700~800
|
焦炉煤气
|
6~8
|
35~60
|
4~7
|
2~4
|
0.4~0.8
|
24~28
|
2~4
|
0.1~0.3
|
2090
|
580~660
|
天然气
|
|
|
|
|
|
|
|
|
2020
|
750~850
|
气体爆炸极限表
|
|||
气体名称
|
爆炸极限(%)
|
着火温度
|
|
下限
|
上限
|
||
高炉煤气
|
46
|
68
|
650~700
|
焦炉煤气
|
5.6
|
30.4
|
550~650
|
转炉煤气
|
18.2
|
83.2
|
530
|
发生炉炉煤气
|
15.45
|
84.4
|
650~700
|
天然气
|
4.96
|
15.7
|
530
|
一氧化碳
|
12.5
|
75
|
610~658
|
氢气
|
4.2
|
75
|
510~590
|
甲烷
|
5.1
|
15
|
537~750
|
氨
|
15.7
|
27.4
|
|
硫化氢
|
4.3
|
45.5
|
290
|
苯
|
1.2
|
8
|
560
|
乙炔
|
2.3
|
82
|
355~480
|
气体比重与密度表
|
|||
气体名称
|
化学式
|
比重
|
密度(kg/Nm³)
|
高炉煤气
|
|
≈1
|
1.29~1.3
|
焦炉煤气
|
|
0.348~0.356
|
0.45~0.46
|
转炉煤气
|
|
|
1.363
|
发生炉炉煤气
|
|
0.848~0.89
|
1.08~1.15
|
空气
|
|
1
|
1.293
|
氧气
|
O2
|
1.105
|
1.429
|
氮气
|
N2
|
0.97
|
1.251
|
甲烷
|
CH4
|
0.553
|
0.717
|
氨气
|
NH3
|
0.589
|
0.7615
|
一氧化碳
|
CO
|
0.969
|
1.25
|
氢气
|
H2
|
0.069
|
0.899
|
二氧化碳
|
CO2
|
1.52
|
1.965
|
部分有毒气体在空气中的允许量
|
||
气体名称
|
化学式
|
最高允许(毫克/升)
|
砷化氢
|
As3H3
|
0.0003
|
苯
|
C6H6
|
0.05
|
吡啶
|
|
0.005
|
硫化氢
|
H2S
|
0.01
|
酚气
|
C6H6OH
|
0.005
|
氨气
|
NH3
|
0.03
|
一氧化碳
|
CO
|
0.03
|
氯气
|
CL2
|
0.001
|
一氧化碳含量:mg/m3
|
允许工作时间
|
≤30
|
可较长时间工作
|
31~50
|
连续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h
|
51~100
|
连续工作时间不得超过30min
|
200
|
连续工作时间为15~20min
|
>200
|
必须佩戴防毒面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