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安全应是内心的追求

作者:张向阳  
评论: 更新日期:2012年08月01日

   朋友小安是个学者,也是个孝子。趁房价下跌,他便在市郊为父母买了一户60平方米的两居室,装修后,几次约我们夫妇去参观一下新房。因天热,未肯动腿。前天下午一场雷阵雨过后趁天气凉爽,我便独自一人来到小安父母的新家。

    “101,一楼…”我跨过路面积水,边走边想。爬上两级台阶刚欲敲门,不料脚下一滑,一屁股坐在了大门口,好一会儿我才爬起来。敲门屋里没人,我便带着疼痛回家了。

    晚上我打电话给小安把情况说了一番。小安边打招呼边仔细询问了我滑到的原因,并进行了认真分析。原来,他本想美化一下环境,把装修客厅多余的地砖贴到了公共部位的大门口地上。室内地面砖非常光亮,遇水便显得尤其光滑。没有经历过下雨天,也就没有发现隐患的存在。他说:“先亏是你如果是我父母后果不堪设想。明天就把门口地面砖换掉。”

    “垫一块毡毯吧?”我说。

    “不行!一定要换。安全应该是我们内心的追求,而不是形式的东西。”学者就是学者,对安全的认识是如此的到位。我暗自感叹。

    “安全应该是内心的追求。”小安的话一直辗转在我的脑海,令人深思。

    加大安全投入,夯实安全基础是安全生产的一贯要求。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单位的所作所为离要求都相差甚远。比如,乡镇街道安监机构、人员编制的不确定性,名称五花八门,人员是在岗不在编,一边是强势的工作压力,一边是弱势的工作地位。人们不得不担忧:“明天,谁来做乡镇安监员?”

    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然而,在生产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流于形式,我们常常见到职工操作砂轮机时不戴防护眼镜;冲床作业戴着露指的手套;企业明知塑料和玻璃钢安全帽有使用期限,但总是不破不换,有的破了也不换。企业安全资金没有保障,使用没有计划,挤牙膏式的安全投入很难保证职工的职业健康安全。

    应急救援是安全生产监管的最后一道防线,搞好事故应急救援,能有效地防止事故灾害扩大,最低限度地减少人员财产损失。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应急预案一大套,缺少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装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加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网络尚未形成,应急救援未形成合力,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事故施救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

    古人说:祸患常积于忽微。安全是骨子里的东西,必须用心去经营。也许是一个阀门的误开、误关,或者是一个闸刀的误拉、误合,或者是一次应急救援的迟钝反应,带给我们的都是致命的伤害。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