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三甲胺中毒事故分析

  
评论: 更新日期:2009年12月18日

  

  案例经过

  2000年5月某市食品厂因污水调节池发生堵塞,造成污水外溢。1名工人下池疏通,下到一半即从梯子上跌落池底,随后又有2名工人因下池救人相继跌落池底。其他人员见状,立即报警求救。1小时后,消防人员戴防毒面具下池将3人救上地面时呈昏迷状态,嘴角流出粉红色泡沫状分泌物、鼻孔渗血,不久3人当场死亡。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此食品厂是生猪屠宰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中含有猪的内脏和血水等杂物,经长时间滞留,发酵分解产生三甲胺、甲烷、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工人在进入污水调节池时,接触大量有害物质。此次检测结果表明:污水调节池内空气中三甲胺平均浓度为50104.7mg/m3。是卫生标准的4175.4倍。三甲胺毒理学实验表明,三甲胺浓度为11.56mg/m3时,可见实验动物鼠鼠毛松散,呈深度麻醉状态,4小时后死亡,尸检发现呼吸道淤血、渗血。根据毒理学实验、现场空气检测结果和中毒死亡者嘴角流出粉红色泡沫状分泌物、鼻孔渗血等情况综合分析,此次中毒事故为三甲胺气体中毒。

  人若一次吸入极高浓度三甲胺(TMA),数分钟内即可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和昏迷,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急性中毒的临床特点有:皮肤灼伤;眼和上呼吸道黏膜刺激或灼伤;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中毒表现,以呛咳、咯痰为首发症状,起始为白色黏痰,重者发生肺水肿,可咯出或从口、鼻腔涌出粉红色泡沫痰。迄今国内外尚未见三甲胺慢性中毒病例报道。

  三甲胺主要在工业上用于制造表面活性剂、离子交换树脂、胆碱盐、促动植物生长激素,还用作石油、脱漆剂、涂料和添加剂。在日常生活中,蛋白质、氨基酸、动物内脏和血等,经微生物或发酵的作用可以分解为三甲胺。

  三甲胺亚急性与慢性毒性

  三甲胺低于24.2mg/m3时仅有微臭,长期接触对人无刺激作用;浓度增加2~10倍时,气味加重,有浓烈的鱼腥臭,对眼睛、鼻、咽喉有较强的刺激症状。

  现场急救与治疗原则

  急性三甲胺中毒无特殊解毒剂,病程初期抢救重点是喉水肿和肺水肿。病程中、后期则是防治肺部继发感染及气道黏膜脱落等并发症。治疗原则: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氧疗,根据血气分析结果指导用氧,急性三甲胺中毒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时,使用加压呼吸应慎重;控制补液量,曾有急性甲胺类中毒病人因短时间内(6小时内)输入大量液体(2500ml)致肺水肿加剧的教训,故在中毒后48小时内应严格限制补液量,一般不应超过1500ml/d(伴皮肤大面积灼伤者除外),并应控制输液速度,以免加重心肺负荷。

  三甲胺生产企业发生的职业中毒事故容易诊断鉴别,而因蛋白质、氨基酸、动物内脏和血,经微生物或发酵的作用分解出的三甲胺造成的中毒较难诊断,需要对事故现场做现场职业卫生流行病学调查,及现场空气检测和病人体征综合分析做出判断。

  上述中毒案例提醒职业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卫生监督力度及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使工人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