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环渤海地区无疑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的又一增长极。
严格来说,海岸带经济是蓝色经济的基础产业体系,海床带经济是开发利用海上尤其是200海里经济专区海洋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产业体系。然而,与海洋经济的“蓝色调”相背离的是,《经济参考报》记者在环渤海地区调查发现,当前沿海省份临港产业仍然趋向重化工业。
即使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临港产业丝毫没有降温的迹象,钢铁、石化、制浆等大进大出的产业,加速向沿海地区布局,这为环渤海地区“十二五”节能减排带来巨大压力。
当前,我国经济形态已经发展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开放型经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形成了“大出大进、两头在海”的开放型经济格局。从2009年统计数据来看,海洋GDP是31964亿元,占全国GDP的9.53%,海洋领域创造了3200多万个就业岗位。但临港产业的重化工色彩,令业内担忧。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此前在青岛指出,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存在重近岸开发、轻远海利用,重资源开发、轻海洋生态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谋划的问题,并存在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雷同,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高耗能产业多、低碳产业少的问题。
山东是2010年启动的3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之一,近期正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作为山东经济的龙头,青岛市近期规划建设了一批海洋经济示范园区和产业项目。如,在青岛的北船重工造修船基地竣工投产,前湾保税港区一期封关运营,青岛国家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初展形象,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医药中试生产中心、武船重工海洋工程、董家口港区等项目加快建设。其中,青岛石化大炼油项目一年可实现100亿元税收,尽管青岛地留存不多,但却能带动地方生产总值的扩张。
在青岛的近邻日照市,当地一位负责海洋经济开发建设的同志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日照不是海南,仅靠发展旅游业不行。既要工业发达,又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港口有产业组织功能,必须在其周边发展临港工业,日照在工业发展方面有后发优势。以森博木浆厂为例,前边是码头,后边是加工车间,没法再近了,进口木片直接用皮带送入厂区,后期产业规模还要做大。
据透露,未来在日照岚山区规划建设的山东精品钢铁基地,铁矿石可直接进入车间,所产钢材也可从成品码头直接输出,每吨钢可节省400元成本。目前,这个市临港工业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60%。
在天津滨海新区,一批重大项目也纷纷落户。仅2009年,滨海新区就有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有375个,总投资5182亿元。在天津南部,中石化天津乙烯项目建成投产后,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1500万吨,这标志着滨海新区成为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炼油加工基地。
在河北曹妃甸,千万吨级钢铁项目也已建成投产。
但工业结构偏重的特性,也增加了环渤海地区节能减排的压力,使这一地区环境容量越来越小。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认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环渤海经济圈重化工比重较大,资源环境较为脆弱。
此前,为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河北等地纷纷采取限产限电措施,这让唐山等工业大市承受压力。
据唐山市发改委副主任辛晓武介绍,钢铁是唐山第一大产业,钢铁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49%,占GDP20%左右。目前,全市钢铁行业集中度达69%,精品钢材占近57%。年前的突击限产限电,在这一地区显得十分突出。
显然,这种方式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基础耗能没有任何变化。特别是钢铁焦化企业,很多要靠能量维持。采取这种急刹车式的调控措施也是不经济的。
在唐山这样的传统重工业城市,要发展高精尖的海洋经济并非易事。
唐山市发改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处处长李大争认为,地区之间发展阶段不同,在节能减排上也不能搞“一刀切”。对唐山来说,要发展新兴产业谈何容易。“十二五”期间,还要靠拉长产业链,提高钢铁的附加值。
即使在山东沿海新兴城市日照,当地官员面临同样的困惑。日照市发改委副主任杨洪福说,日照是个新兴工业城市,没有万元GDP能耗支撑,经济能发展起来吗!
天津市发改委主任张志强认为,天津市与周边产业发展趋同,重工业比重占80%。现在河北、山东、辽宁等环渤海省份沿海产业定位不明晰,各地竞相发展重化工业。在工业能耗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今后要继续大幅下降难度较大。天津有2000多平方公里的湿地,要继续保护好,成为城市之肺。环渤海要实现协调发展,亟须国务院有关部委进行区域发展的合理规划。
专家呼吁,应加强宏观规划引导,在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周边居民感受。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教授刘洪滨说:“沿海各地都向海洋要资源,生产力从内陆向沿海加速布局,一些污染企业也移到沿海地区,环渤海污染越来越严重已是不争事实。凡是重化工业,没有不污染的。我们发展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GDP的竞争,而是为了社会繁荣,让广大人民过上好日子。当前,全世界宜居城市基本在欧洲,那里的人们生活非常舒适,心态平和。我们也要搞海洋岸线集中集约利用,把大量空间岸线,搞成宜居旅游岸线,留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