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应对突发事件要有忧患意识

  
评论: 更新日期:2008年12月29日
近期,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和管理问题的关注。

建立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机制,是全球不同国家政府的共识。2003年,我国“非典”事件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建设。加强应急管理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各级党组织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各级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

这些年来,我们先后经历了抗击“非典”、防治禽流感和今年抗击风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抢险救灾等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的考验,从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促进了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薄弱环节,比如:应急预案有的形同虚设,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往往出现三种现象:一是事故的责任主体是哪家不清楚,相关部门的职责是什么不清楚;二是在第一线能够快速处置抢险的人员较少;三是缺乏采取果断决策处置的技术支撑。其中最值得引起重视的,是一些领导干部忧患意识不强,缺乏维护公共安全的高度紧迫感和责任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公共安全的一大隐患。

上海是一个人口、产业、财富等要素高度密集的特大型城市,任何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都会产生放大效应。增强城市危机管理能力,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确保世博会平安举办,是上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目前,上海又处在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世博会重大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全面展开,工地到处可见,公共安全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对此,如果没有清醒认识,没有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势必要吃大亏。因此,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这样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性,才会把应急管理真正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才会高度自觉地把保障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履行好。

上海在城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较早重视了城市的公共安全保障问题,2003年编制了《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总体预案》。当前,关键是要在落实上下真功夫,切实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做好健全组织架构、预案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工作。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管、部门协同、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健全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并且抓紧制定出台《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上海实施办法。具体要做到:明晰职责,健全法制;防范未然,强化预警;健全法制,依法规范;协同应对,快速反应;立足基层,夯实基础;相信群众,全民参与;依靠科技,提高素质,不断完善具有上海特点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为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切实的保障。各地区、各部门应急管理办公室,必须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职能,发挥应急运转枢纽作用,增强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本领,狠抓应急管理工作措施落实,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全市的平安建设。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