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参与者揭秘地下救生舱体验:可与地面视频对话

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4月12日
4月10日,我国首次井下避难设施载人现场验证试验在山西顺利完成。80名试验人员在井下470余米的常村矿N3永久避难硐室完成了48小时模拟灾变环境密闭现场试验。     
 
        4月10日,我国首次井下避难设施载人现场验证试验在山西省潞安集团常村矿顺利完成。80名试验人员在模拟灾变环境下的永久避难硐室里安全度过了48个小时。11日,记者专访参与研发、试验的技术人员、矿工代表,请他们讲述“地下救生舱”里的生存体验。

  总体感觉比较舒适,可与地面视频对话

  记者:此次试验有哪些内容?

  申海生(常村矿矿工):这次试验是在模拟灾变的环境下进行的。在两天试验里,前16小时是试验地面钻孔系统。地面通过钻孔将新鲜空气送进硐室;中间16小时是测试井下压风系统为硐室压风输送空气。前32小时硐室内都是新鲜空气,室内温度在24℃,感觉比较舒适。

  最后16小时测试的是舱内高压供氧。硐室内的高压氧气瓶放出氧气,储备的化学药剂吸收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因为没有外界气体交换,室内温湿度逐渐升至27℃,湿度70%。这时感觉有点潮湿,我们北方人不大习惯,但对生存没有影响。

  记者:避难设施内的生存条件如何?

  申海生:硐室有100多平方米,80多个人坐在排椅上并不拥挤。

  硐室里为我们每人每天准备了一个食物盒,里面有压缩饼干、能量棒、营养液、纯净水等。硐室两头小舱内的马桶收储了矿工的排泄物。

  因为模拟灾变场景,我们分成四组轮流睡觉,休息得还算不错。排椅和防静电的硐室绝缘胶质地板都可以躺,一点都不冷。

  在硐室内,我们有时会下棋、打牌、看杂志,还可以通过通讯设备与地面视频对话。

  记者:这次试验取得的效果怎样?

  韩强(潞安集团常村矿总工程师):这次试验成功验证了避难硐室内供氧系统运行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检测了各类设备仪器的运行状态和环境参数,可以说取得了成功。

  虽然试验进行顺利,但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改进。例如,为了保证良好的隔热性,硐室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岩壁使用了隔热填充材料,但这就造成硐室的散热有些不好。我们将对系统加以优化。

  可容纳80—100人,食品、药品储备充足

  记者:避难设施内都有哪些配套设施?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韩强:常村矿这次试验的N3永久避难硐室是我们同北京科技大学一起设计建造的。它长39米,宽3.5米,高3.05米,可以容纳80—100人,具有防爆密闭、氧气供应、空气监测、二氧化碳吸附、空气温湿度控制、电力供应、联络通讯、食品饮水供应等系统。

  国家对避难设施的支护强度、密封、防爆抗冲击能力都有总体要求。我们还将硐室这一紧急避险系统,同其他五大系统有机组合起来,即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讯联络系统。

  除了六大避险系统,我们的硐室还配备了空气净化一体机、蓄冷式空调等,储备了充足的食物和水、医药用品,还装备了抢险救灾设施。

  当井下灾害发生、人员无法撤出时,硐室可以有效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的侵袭,矿工可以在里面安全等待救援。

  地面钻孔输送补给,防爆门可经受1000℃高温

  记者:矿工在避难设施内生存的极限时间是多久?

  韩强:我们的硐室有地面钻孔,钻孔打通后,194毫米的钢管管路可以将空气、食物、水、电力甚至广播电视设备都送入地下,所以矿工的生存极限时间需要看外界的救援进度。

  记者:在矿井发生爆炸、塌方等大规模次生灾害的情况下?矿工在避难设施内如何保证安全?

  韩强:硐室由大量优质的钢筋混凝土浇筑。当矿井发生爆炸、塌方等大规模次生灾害时,对硐室岩壁影响不大。

  硐室的薄弱环节是防爆密闭门,因此需要精心设计施工。进入硐室要经过两道厚重的防爆密闭门。防爆密闭门可以经受1000℃高温和1.5兆帕的压力,而瓦斯煤层一次爆炸的压力约为0.8兆帕。

  成本约300万元人民币,不需要特殊的环境和技术条件

  记者:我国目前研制的井下避难硐室在国际上处于怎样的水平,能否从根本上解决矿难发生时矿工的避难问题?

  刘仁生(潞安集团副总经理):应该说,常村矿的永久避难硐室集六大避险系统于一体,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可以有效减少灾变发生时人员伤亡的水平。常村矿永久避难硐室、井下救生舱的配备,已经达到了每名矿工都有自己的避险位置。

  记者:这种避难设施的研制和生产成本怎样?能否在我国大规模推广?

  刘仁生:每个井下避难硐室加上配套设备,成本大约在300万元人民币。我认为,这个成本目前可以在国内大部分煤矿推广。而且,配备这种避难设施也不需要特殊的环境和技术条件。只要能够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即使再多的投入也值得。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