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关于打造煤矿“本质安全人”的思考

  
评论: 更新日期:2018年03月18日

 2007年集团公司党委工作会议提出:安全形势明显好转的目标,全集团杜绝重大人身伤亡和生产事故,百万吨死亡率0.5以下。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许多艰苦的工作,但打造“安全本质人”却是关键的工作之一。煤矿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煤矿安全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人的素质、设备因素、也有作业环境条件等因素。特别是象徐矿集团这个开采多年的老矿区,煤矿生产条件复杂和职工的安全意识、技能不强,无疑是引发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而通过多数重大事故的分析,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人的素质问题。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人的观念和行为决定着装备使用的安全性和效率,决定着制度执行的精准性,决定着安全生产的实际效果。因此,要实现本质化的安全,关键环节就是把职工打造成“本质安全人”。

  一、优化机制和结构,提高职工的本质安全素质

  职工队伍的低文化素质状况严重制约着煤矿的安全生产。劳动人事管理体制和机制及职工队伍的结构调整成为煤矿安全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应联系实际着重解决机制和结构及职工的素质。

  1.实现煤炭企业用工机制的市场化。传统的煤炭用工形式名目繁多,同是企业的员工,身份却是各种各样,有全民合同工、集体合同工、城镇合同工、农民派遣工等等,职工之间无形地竖起一道壁垒,严重地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打破职工的身份界限,面向市场实行社会委托管理制度、实现职工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改善煤炭职工队伍结构的必然要求。这样既有利于企业吸纳各类社会人才,人员能进能出,合理流动,又能妥善解决企业冗员问题。

  2.对煤炭企业人才机制实行双向定位。煤炭企业的人才建设应以“外向型”和“内向型”进行双向定位。“外向型”就是企业主动与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开展教育合作,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一是利用助学金制度委托高等院校吸引和培养高、精、尖人才。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以提供助学金方式委托高等院校培养急需人才,大学生毕业到企业后才能领到毕业证书,以拓宽吸引和培养高、精、尖人才渠道,促进企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发展。二是变招工为招生。以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为依托,根据煤炭生产发展需要,实施“订单”式培训,主要技术岗位变招工为招生,以实现初、中、高三级职业技术教育、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相互衔接,逐步使关键技术人员达到中等以上文化程度。“内向型”就是定位于企业内部培养人才。煤炭企业人才资源有着深厚的积淀,要盘活现有人才,发挥职工的基础作用,建立职工技术人才库,创新成果资源库和职工素质档案库。树立用人所长、容人所短的思想,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和特点识才、用才,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不断提高现有职工的知识技能,制定与技能水平挂钩的薪酬制度,以造就知识新、素质高、技术熟练的高技能煤炭人才队伍。

  二、强化培训和管理,实现职工的本质安全行为

  装备是煤矿安全的物质保证和技术前提,然而再精良的装备也要靠人来操作,人的安全技术素质直接作用于安全生产具体工作。所以,提高人的安全技术素质是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用科学技术训练职工队伍和用先进管理理念武装管理人员,是实现煤矿本质安全的工作重点。

  1.加强对煤炭职工的培训和教育,强化职工专业技能。当前,先进的技术装备与落后的管理思想、粗放的管理技术并存,技术素质不高的操作人员无法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这些障碍的解决比更新技术装备更困难。因此,必须通过教育培训和强化技能来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和技术能力。第一,培训和教育是提高管理者、劳动者素质的基本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再依靠简单劳动和经验管理,不仅无法有效地组织生产,而且更难以保证人身安全。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系统、科学、规范的培训。只有坚持培训日常化、时间固定化、方式多样化,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达到全员安全素质提高的目的。第二,强化职工专业技能。技术素质的高低是关系职工能否安全生产的关键。随着工业技术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资料逐步向高、精、尖转变,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过硬的作业技能,具备驾驭现代装备的能力。提高职工的技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经常性地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职工学技术、提高素质的机制,推动职工队伍由操作型向知识型、技能型、学习型团队转变。

  2.实施煤矿现场精细化管理。井下现场作业条件差,环境恶劣,下井有一定危险性。一些领导者、管理者都不愿意多下井,下了井也想早离开,加之井下环节多、情况复杂,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精力有限,往往顾此失彼。以上原因导致煤矿现场管理难。因此,煤矿必须实施精细化管理,形成一套时间上继起、空间上契合、人员上互补、流程上通畅,交错而不紊乱、简约而无空档 、衔接而不干扰、高效而无缺憾的科学闭合的运行机制。精细化管理要求每一个人、每一天、每一事、每一处都有标准和考核,人人考核,人人被考核。通过岗位作业标准化、正规操作、危险源识别、隐患排查、定置化管理和联责联保等措施,实现对职工作业过程和工程质量的定量考核,规范职工的操作行为。通过走动式和流动式管理,规范管理人员的检查路线、检查内容、检查时间,对管理人员工作过程进行控制和考核,促进职工的操作行为和管理行为的本质安全。

  3.开展KYT活动。KYT是源自日本企业的伤害预知预警活动,是针对企业生产的特点和作业工艺的全过程,以其危险源为对象,作业班组为基本组织形式而开展的一项安全活动。它比较适合煤矿群众性的自我管理活动,目的是控制作业过程中的危险,预测和预防可能发生的事故,以保障职工的作业安全和健康。KYT活动不仅弥补了班组长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疏漏,还提高了作业人员对事故的敏感性、识别能力和预防能力,使职工随时想到安全,时时防范危险,事事警示自己不被伤害,在生产中“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同时,还可以引导职工对排除作业现场的各种危险因素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三、倡导先进文化,塑造职工的本质安全人格

  人格是文化的内核,是人的理性、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全面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既有利于现实的安全生产,也有利于长远的安全人格的塑造。塑造职工安全人格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注重安全情感的培养。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情感促使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促使人们去劳动和创造。情感与人的安全活动结合起来,就将成为一股强大的动力,使职工为安全生产奋斗不止。因此,在实施安全计划尤其是培训计划时,一定要重视安全情感的培养。否则,职工对安全就难以持正确的态度。培养职工的安全情感,可以树立人的公共安全观念,提高人们对安全的评价水平。

  2.强化安全意志的培养。意志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过程。要解决安全问题,必须培养每一个职工的安全意志,并形成集体的安全意志。安全意志与人们对安全的认识和情感有关,意志的形成以认识为前提,受情感左右。只有在安全实践活动中久经锻炼并忍辱负重、敬业爱岗的人,才会意志坚强。这种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把安全工作作为自己的使命而努力完成。

  3.抓好安全道德的培养。道德是人类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共同生活行为所产生的一系列非强制的社会准则和规范。煤矿职工在井下生产中隐含着不安全的因素,优良的安全技术装备是对职工生命财产的保护,严密的规章制度则是对职工行为的他律。然而,职工在封闭的地下空间作业,时常处于监管的失控状态,他律行为很难奏效。因此,安全道德的自律能力是决定矿工安全的重要一环。和谐、安全与文明的工作环境,会提升煤矿职工的道德水平,促使他们主动做好安全工作,从而为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奠定牢固的基础。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